执笔作剑 书写生活 挥洒豪情
在这里,告诉你最真实的军人生活
“中非友谊路”是苏丹达尔富尔州尼亚拉市的一条道路,此条道路是沿途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通道,为当地经济发展、物资流通、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5年,这条路被当地人民和中国维和工兵共同命名为“中非友谊路”。这条路的命名却是因为一则感人的故事,而我就是故事中的亲历者。
2015年11月,本人有幸成为我第十一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营的一名装载机驾驶员。
一天下午,我们奉命进行道路施工,我的主要任务是用装载机将前方道路所拉来的土堆推平,后面紧跟着是平地机和压路机一条施工流水线。
眼看施工时间马上结束,而前方仅剩大约二十米的道路,只要机器不停歇,赶在时间结束之前完全可以完成该路段的铺设。
正在这时,突然路旁的围观修路的群众中有四五个中年男子跑到我的车前面,不容置疑的拦下了我正在施工的装载机,急切的用当地语言表达着什么。紧接着其他围观群众也上前将我的车团团包围,纷纷用手势语言指着我的车,似乎要让我下车去看什么东西。
当时,我瞬间惊出一身冷汗,第一反应是我的车碾压着人了。我边用对讲机向指挥所报告,边观察着围观群众的一举一动。
渐渐的我发现,这些群众似乎并没无恶意。
根据几位外国朋友的指引我下车查看,发现发动机冒起了团团的烟雾,原来水箱进水管破裂,水箱里的水几近漏完。
虽然没有出现车辆压人事件,但这种车辆故障在维和任务中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装载机继续工作,发动机会因过热造成损坏甚至报废,造成的后果就是今晚车辆无法返回。
当时,苏丹政府军与反对派持续交火,社会治安和部落冲突不断加剧恶化,已造成数百人员伤亡和多起恶性抢劫事件,这些事件一般发生在晚上,如果耽搁返回营区时间,将面临诸多危险。
随车的修理工过来检查了车辆,由于没有携带相关的配件,只能用塑料、铁丝、胶带等就便器材临时维护,仍无法彻底解决漏水问题。
指挥所下达命令返回后,战友们纷纷将随身的饮用水倒进了水箱,但行驶没多远就会漏完。此时要想顺利返回营区,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做保障,边行驶边加水是唯一的办法。
此路段离最近取水点有二十多公里,加之道路崎岖不平,如若此时去取水,返回时定会天黑,安全不能保障。11月至12月份正是苏丹旱季,水贵如油!当地居民更是视水如宝,经常能看到当地人民直接饮用路旁下雨过后的污水,向当时居民求援更是不敢想象。
了解到情况后,当地一名男子找到我们的维和翻译组军官,提出他可以解决我们的难题,随即便跑步离开。
顿时,我们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刚刚那位男子身上,希望他说的是真的。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那名男子真的过来了,手里提了一个大水桶,累的满头大汗,很有成就感的将水递给了我们,水桶里大约有三十多升的水。
看见水,战友们纷纷向取水男子道谢。
不料,修理工根据车辆故障情况和返回营区距离,判定至少需要200升的水,目前的水仍旧不够。
就在这时,围观的群众开始骚动起来,相互的议论着什么,取水男子凑到跟前一阵私语,便欣喜的向我们喊道,说群众可以给我们凑够200升水。
我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此时,战友嘴里不断的重复着“Thank you”。
二十多分钟后,群众们端着盆盆罐罐的过来了,有的带了十升水,有的三十升,还有的几十升的……我们的官兵感激的接过水后,凑起来远超二百升。
这些水都是当地老百姓的饮用水,却也大多都是浑浊之水。看到当地群众朴实的笑容,小心翼翼的把水倒给我们时,战友纷纷留下了眼泪,有几位更是哽咽不止……
待此段路彻底铺设完毕后,此路被当地人民和中国维和工兵共同命名为“中非友谊路”,为此,当地政府专门还制作了路牌,由达尔富尔州州长艾萨奇亲自主持揭牌仪式,自此,这条路便真正的成为了中非友谊之路。
【版权声明】
作者:张晓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烽火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