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还能做什么?

最近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大多数在批判校方的态度和做法,也有人在分析欺凌现象的原因和应对,今天在这里 ,我想跟最关注此类事件的孩子父母聊聊,面对校园欺凌,除了谴责制止,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首先,来重申一下什么是校园欺凌。

欺凌(Bullying)指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unprovoked)。欺凌者可能毫无理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Batsche& Knoff, 1994)。

欺凌有两个特点。首先,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等(power imbalance)。例如欺凌者会利用自己身体更强壮、或是掌握对方的把柄(embarrassing 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其次,欺凌会重复发生(repetition)。它不仅仅出现一次,有可能会再次出现(Stopbullying.gov,2016a)。

从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欺凌是权力不对等且会重复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其危害也是多重的。在此我们暂时不谈学校的监督管理,谈谈家长在此类事件中的应对及影响。

首先,关于欺凌的实施者。研究表明,一些家庭教养的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欺凌的施暴者。如从小遭受父母体罚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Ohene et al., 2006)。此外,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现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为(Lodge,2014)。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身体暴力与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有着高度相关,可以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来预测子女的某些暴力行为。父母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严厉惩罚会导致子女的自杀行为;母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会导致子女出现更多的肢体暴力;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严厉惩罚则会导致子女的性侵犯行为。(张衍超,2012)

不难看出,欺凌事件一旦发生,欺凌者的家长是难辞其咎的。一些父母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的错误教养方式累积起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同时,结合欺凌的第二个特点:重复发生,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缺乏被表扬的经历,和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学校对欺凌行为并不制止,那么学生更容易会成为欺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攻击性行为一旦出现,学校应及时制止,这是学校的义务,也是中关村二小此次事件中被谴责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有效制止欺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这里,想要告诉父母们,不要以为我孩子不被被人欺凌就行了,甚至在偶尔出现欺负行为时不在意,欺凌行为同样会伤害欺凌的实施者。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是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Stopbullying.gov, 2016c)。当然,这个重视配合,不是孩子出现欺凌行为了,回去臭骂一顿,狂扁一通,而是从自身的教育方式上找出原因,从根本上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于事件的另一方,欺凌受害者,很多时候,欺凌是没有原因的,又可能只是因为长相特殊声音奇怪,比如在青春期因为变声嗓音突然变得很怪,而被同学有意无意嘲笑。也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相关。Perren和Hornung(2005)针对1107个7~9年级的瑞士学生的调查发现,男性欺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这些结果并非为欺凌者找借口开脱,而是提醒家长们,正如不当的家庭教养可能造成欺凌行为发生,不当的家庭关系也可能使孩子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再来结合欺凌的两个特点:权力不对等,重复发生,我们来演绎下欺凌受害者从偶然被欺负到经常被欺凌的经过:

情景一

男孩:今天在学校××打我了......
父亲:敢打你?明天我去收拾他!
第二天,父亲把欺负孩子的同学骂了一顿
同学怀恨在心,之后又伺机报复
男孩:××今天又打我了......
母亲:哎呀,怎么又打你了?不行咱转学,不在这个学校了!

情景二

女孩:××今天在学校扔我作业,还骂我......
父亲:他扔你的你不会扔他的呀?他骂你你也骂他呀?
第二天,女孩看到欺负他的男生,想反击又害怕,再次被欺负
女孩:××今天又欺负我......
母亲:怎么老被欺负,你怎么这么窝囊?

这里的例子并无他意,只是为了说明家庭因素,父母态度对欺凌事件发展的影响,如果在欺负变成欺凌之前,家长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是可以有效阻止其恶化的。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供父母参考:

第一,发现孩子被欺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一般被欺凌者是在学校的弱势方,自信自尊不足,甚至被欺负了都不敢说“No”不敢告诉别人,所以,增强控制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很重要;

第二,不要以暴制暴。不要代替孩子去学校找攻击者报复,也不要给孩子传递“以牙还牙”的思想,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正在形成,如果接受以暴制暴的观点,有可能从被欺凌变为欺凌者;

第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学校有更多亲密同伴既可以增强孩子自信,也在无形中给孩子建立了保护。

最后,愿学校和家长增强沟通,有效预防应对校园欺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