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有江湖
托管江湖从不缺新闻,因为身份上的争议让它总上不了台面,有时默默无闻,有时又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也正因为此,托管江湖内部地位之争似乎比身份之争更让行内人关注。
谁是托管界的霸主,谁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意见领袖?在充满变数的江湖,好像有,好像又没有;在小区域有,放大边界,又都不是那么回事。
今天的青年创业中心格外热闹,听说张洪伟这位托管界的大侠要在青创论剑,各大小托管机构闻声而动,既有行业界的元老,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看明白的,看不明白的;资深的还是稚嫩的;财大气粗的还是温饱线上的。
好在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大家其实都是为一个行业而来。
大侠张洪伟何许人?
看看他的自我介绍。
2012年4月份入行,五年的托管从业生涯。
大家一定困惑了,五年,其实在这么多的参会者中还算是小弟弟。别急,看一个人不是看年龄而是看阅历,看看他接下来怎么说。
这五年的时间分成两段:
第一段是3年全国线下机构加盟推广,为此走访了上万家大大小小的托管培训机构,大陆台湾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直到2015年11月。
第二段是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研究者、推动者和从业者,对托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
洪伟果然是大侠!
托辅行业,谁是大侠?
真正的大侠,在哪里?
漳浦大鳌镇,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就出现了四家超过百人的托管机构,这是说得上名字的,说不上名字的小型托管更是不计其数。
漳浦的另外一个镇,儒家托管用七年开三个校区,有一千一百个学生,而全市区小学生总的数量也就一万多人。
这样的骄人成绩,即便在一二线城市的托管从业群体中,也堪称大侠。
大侠从来就不问出处。
托管行业20年,在新老交替中,不断的有年轻的新面孔加入,说明这个行业有未来。如果今年坐的还是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老大爷,老大妈,那今天就不是论剑,可能是保健品说明会了。
行业外的人的进入是颠覆一个行业的前提。
滴滴出行创始人,没有车;淘宝没有自己的门店;饿了么不生产方便面,却把台湾的方便面给干掉了。
颠覆一定是从行业外开始的。
今天坐在这里的,都不是竞争对手,不该把眼光只盯在自己的局里。
行内者要有自己的危机意识,随着信息化,在线教育,O2O的黏连,都可能改变托管现有的生态。
但托管也不是那么容易颠覆的!
大家一只脚踏入这个行业,必须要珍惜这样的发展机会。
2016,风口已经来了。
整合市场,资本介入,政策倾斜,上游下游的共同关注。
在这样的托管“乱”世中,已经大侠频出。
三年复盘经验分享
洪伟老师谈到自己三年的托管运营经历,经常在不同的交流会中被提起。
每次交流会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发现大家关注的焦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往往很少有问题能打动我,但有一个问题:你做了这么多年托管机构,你觉得最成功的或者是欠缺的是什么?
这也正是我对三年托管运营做的复盘思考。
先说第一点:最不成功的是商业模式。
传统的托管发展的商业模式:托管连锁,运营指导,师资培训,项目对接。启动连锁运营模式就涉及到选址,教师招聘等等系列的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看自己的定位。
自己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面对不同的小学,收费怎么安排?
托管+教育,是自己说了算,还是做平台?
我们选择了面向全国做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
但发现教育行业做连锁加盟是很危险的。
一旦招商,招生队伍建立起来,就很难再转变你的商业模式。
做多点全面开花,还是单点突破,似乎更多的机构会倾向于选择前者。
点多的结果,看似很不错的结果越来越不力不从心,很难标准化,每个人都是有野心的。
每家机构都想通过加盟开疆拓土,在中国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托管江湖,包括教育培训都应该这么玩吗?
事实是并不是范围越大才能上市,好未来没有走出海淀区,一样拿到投融资。
关键是你是发展加盟校还是直营校?
那么做多少家直营校,能成为行业老大?
连锁品牌达到千家,能成为行业老大吗?要知道中国的城市小学有2.6万所。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专注,不要做的太分散,以直营校的发展为主,市场或者时间一定会给你机会。
团队组建是公司能否发展的关键。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但有团队不一定就能把事做成,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友吗?
洪伟复盘的最后一个方面就谈到初创时期的四人团队问题。
四个人的年龄层都处在70到80年代之间,所学专业相似,而且都是男性,认知思想年龄都差不多,遇到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也差不多,往往照成信息处理与营销思维上的短板。
厦门有一家机构叫高兴的小鸟,人员组织结构就是跨年龄段的,用90、00后的互联网思维,结合70、80的托管教育,目前呈现出非常有活力的发展态势。
记住第三点:搭建团队架构非常重要,完美的团队,在于成员来自各个年龄层,各个领域。
托管+教育,是托管的未来吗?
2017年号称托管元年,《中小学课后辅导意见》的出台,教育部长出来做了一个规范。之前把托管服务划归家政,家长如果只是这样定义的话,托管只限于保育类的工作,那托管就没有未来了。
托管应该划归到教育的细分品类,托管教育,这里的主语是教育而非托管。
很显然,家长更愿意为教育服务付费,而不是为保育付费。
目前托管的收费,100元 /5个小时,一个月两千出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价格了。
培训机构里的一对一收费,400元/两个小时。
可以想到两者的差距吗?
当然,我们托管机构如果直接做教育,很难与专业机构pk。托管是为了做教育,托管其实做的是铺垫,引流的这样一个渠道。
托管,到底是做什么的?
托管+教育,这就是我的理解。
对于刚入行的老师,先把托管服务做好,没有学生积累是没有资格做教育的。
你要很明白,家长的需求就是我们机构服务的方向。
家长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一、在我范围外,安全的保护我的孩子;二、能够看到孩子的成长。因为我们的教学比不上公立学校的老师;
三、前两个得到满足,然后才是教育,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园点学点东西,比如美术、舞蹈、机器人等。
托管最好要有自己的核心课程,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托管,下一个风口!
人生的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有道理。
这个行业的不成熟,也是自己从事与热爱的原因。托管教育是必成为教育细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创业,做大,并让你功成名就的教育细分领域。
在人生-2岁(胎教)到99岁的教育全系中,诞生了上市公司,地方垄断机构,区域性的品牌公司,而托管教育就是一个人小学阶段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这一环目前还没有产生一家真正伟大且让人翘楚的公司。
自己在国外生活十几年,常常朋友质疑:为何选择这么low的行业呢?
洪伟老师谈了自己选择做托管的逻辑:
(一)、教育细分品类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自己前两年做情商教育,结果失败告终,在复盘时分析,发现这不是家长的刚需;
(二)、没有巨无霸公司在前面指引。不像培训领域已经有了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巨头公司;
(三)、这个行业,在国外客观存在,在国内却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这就是机会,国家肯定会在这一块进行规范。
目前的道路还要走多远?政策什么时候会来?
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引导推动,个别地方已经出台了法规。
新华社,人民网这些官网媒体都报道过有关托管监管的话题;
去年的两会也有很多关于托管的题案。
一个还没有被正名的行业已经是上有中央政府的关注,下有百姓刚需,各大主流媒体关注。
2016年,投资公司投资一个亿在这个领域,资本已经嗅到了商机;
2017年,这个数字是三个亿,但有两个亿没看到它投到哪里,说明已经有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这个行业是有未来的,政府不太可能把它砍掉。
庆幸的是我们每个从事的人都能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但须要在风来前,先成为那头猪!
作者声明:
笔记有加入个人的观点与理解,如果文中出现曲解洪伟老师原有的观点,只怪才疏学浅,还望同行们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