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的本质 陈春花

经营的逻辑

>> 经营的基本元素只有四个: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具有人性关怀的赢利。

第1章 经营的基本元素

>> 经营与经济最大的差异在于:经营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一个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再用附加价值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换个角度看,就是经营较之经济,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两者所使用的资源是一样的。

>> 管理工具,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例如战略规划、标杆学习、企业文化、流程再造、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六西格玛等工具。

>> 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得顾客的认同和市场的回馈,就是要取得经营成效,取得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这是经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因此为实现经营目标,就需要界定经营的基本元素是什么。我认为经营的基本元素有四个:顾客价值、成本、规模、赢利。

顾客价值

>> 战略定位起源于三个明显的彼此间并不包含又常常相互衔接的地方。首先,战略定位可以确立在提供一个亚系列的产品或服务上,波特称为多样化战略定位。战略定位的第二个基准就是为特殊消费群的大部分需求或全部需求服务,波特称为需求战略定位。战略定位的第三个基准就是分割以不同方式赢得的顾客,尽管他们的需求与其他顾客的需求相似,但进入经营活动的布局却不同,波特称为进入式战略定位。

>> 顾客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战略思维,是一种准则,这个准则和思维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表述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涵盖着这样的思考:

·顾客的需要和偏好是什么?

·何种方式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和偏好?

·最适合于这种方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

·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投入要素是什么?

·使用这些投入要素的关键资产与核心能力是什么?

>> 传统的经营思考起始于这样的假设:价值是由企业创造的。通过选择产品和服务,企业自主地决定它所提供的价值。顾客代表着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样的经营假设,企业需要一种与顾客之间的连接点(销售过程)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企业的手中交付到顾客手中。

>> 这些假设体现的是工业时代的企业观点和实践。管理者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也就是企业自身的各个作业环节的过程。这种价值链系统主要代表着产品与服务成本的线性增加,有关制造什么、从供应商那里采购什么、在哪里组装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决策,都源于这样的假设。员工关注的是企业产品与过程质量,而这些主要靠六西格玛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内部管理规则来改进和强化,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

>> 以往的企业思维模式是基于企业内部展开的,企业关注的是技术、计划的制订、产品质量、成本降低、效率等。企业关注这些要素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这表明企业的思维模式是由内向外的,也就是企业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做选择;而顾客则关注的是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由外而内的,也就是说顾客会依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采取的行动来做选择。

>> 通过获取前所未有的大量的信息,有学识的消费者可以做出更精明的决策,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消费者,现在正在共同挑战产业的传统,从金融业到制造业,从娱乐业到教育产业,无一幸免。

>> 消费者已经开始更全面地影响企业的各个决策。

>> 从公司与消费者一对一的共同创造体验开始,进入公司与消费者社区一对多的共同创造体验的变化和差异性,再到多家公司与多个社区多对多的共同创造体验的个性化,普拉哈拉德把这个模式称为共同创造体验的连续光谱。

>> 管理者必须有能力与消费者互动,企业必须具有柔性能力和柔性的网络,以便形成多种共同体验的机会和条件,以便让消费者能够在创造共同体验中表达自己的需求,使得企业与消费者最后能够融合在一起。

>> 顾客是企业提供产品的被动需求目标。顾客和企业之间犹如猎手和猎物的关系,而销售人员就像是猎人。这样的关系导致了企业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销售人员不断地寻找顾客,循环成为一个恶性的闭环,让顾客和企业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上,企业无法持续生存,顾客也厌倦了产品和企业。

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

>> 成本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元素,成本的能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基础。但是,企业不应追求最低成本,因为没有最低成本,成本只能是合理。

>> 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活动小组、合理化建议制度、生产的分工与协作、以消除浪费为核心的合理化运动

>> 内在能力的最重要的显现就是:具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有效生产的能力,流程简化的能力,人尽其才的能力以及经营的意志力

>> 拥有和顾客一样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产品设计、技术创新、销售推动还是服务,都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企业产品本身出发

>> 管理就是两件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提升经济绩效的最大契机完全在于企业能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在企业中,员工通过为顾客提供他们生产产品或服务而贡献价值;他们可以为公司所有者贡献价值、创造利润,而且他们可能通过学习和共同完成工作,改进自我价值来互相贡献价值。作为领导者,你必须认识到你的员工能够做出的潜在的贡献,并且让它们得到发展。

>> 把优秀的人放在一线,放到最靠近行动的地方去。是因为在很多企业的管理中,优秀的人往往被提拔起来,放在二线,放在离顾客最远的地方。

>> 企业必须真正了解一线员工到底掌握了什么技能,因为这些员工直接面对顾客,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就决定了企业服务的品质,这些员工也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投入产出是否最大化,更加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成本的有效性和最直接的竞争力。

>> 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到底掌握了什么技能,这些技能是否被合理使用,同时,还必须保证最有能力和水平的员工留在一线,让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以获得顾客称赞的服务品质,从而获得与顾客在一起的机会。

有效的规模

>> 规模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

>> 规模作为经营基本元素之一,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运用。没有规模,就没有企业生存的位置,规模是企业存在的一个基础,因此我把规模定义为企业经营本质的基本元素之一。经营企业的人必须清醒地知道,规模的本质意义是:带来成本优势,带来市场影响力,规模从本质上讲是竞争,而非顾客。

>> 企业对于规模的认识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做出努力,其一是生存规模,借助于生存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其二是竞争规模,企业借助于竞争规模获得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三是发展规模,企业借助于发展规模获得行业的领先地位,可以整合产业价值链,让企业融入产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并延伸到自己从未延伸到的领域,生存规模、竞争规模和发展规模是企业需要获得的规模;第三,用大量的资源投入获得的规模不是有效的规模。衡量规模的标准并不是多少或者大小,更不是数量上的概念,衡量规模是否有效的指标是人均投入和产出,是效率

>> 规模”具有下述魅力。

魅力一:规模可以带来领导者地位和市场权力

>> 魅力二:规模自然会带来更高的回报率。

>> 魅力三:规模经济起作用

>> 企业的增长并不是一个规模和速度的问题,而是如何与顾客走在一起的问题,从市场、资源以及技术,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而言,企业不断地提升自己,获得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深具人性关怀的赢利

>> 所有利益的来源应该是人性的回归—深度的人性关怀。

>> 我们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尝试和创造(以及保护)我们所期望得到的用户体验。

>> 一个企业的宗旨必须包括:①组织目标;②组织的作业程序;③组织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对组织所产生的限制条件

>> 利润的目标只为以下目的服务:支付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提供达到顾客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企业必须获得足够的利润

>>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曾经告诫华为高层管理人员,企业高层领导的责任包括三件事:布阵、点兵、与顾客沟通。

>> 企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对战略的适应能力,是保证企业不断延长生命周期的核心要素,企业这些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所有这些面对变化的适应能力都是由员工的能力转化而来,所以说员工是适应这一能力获得真实来源。

>> 帮助公司的所有人员分享公司的成功。正是他们才使这种成功得以实现;以他们的工作成绩为依据,为他们提供职业保障;承认他们的个人成就;保证他们由于完成工作而产生个人满足感

>> 管理的通用定义是:通过人员及其他机构内的资源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管理需要实现目标,管理是一个共同工作的过程,管理是人和资源的结合。

>> 管理者需要贡献有效性和价值的观点,而我同样坚持管理必须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核心价值来展开活动。所以管理的目标:使个人在实现明确规定的目标时有充分的行动自由,从而鼓励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全新的经营观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超越商业领域、拥抱未来

>> 以未来决定现在。衡量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标准是其预见和投资明天机会的能力,是其先于顾客需求变化而做出改变的能力。

企业之殇与战略思维

>> 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策略目标,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也不是发展策略的流程,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

>> 战略要求必须聚焦于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个点上,这也是企业成功关键中的关键

>> 因此商业模式的确立既是企业战略具象化的一个表现,也是顾客和市场认知企业的载体。

>> 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建立客户价值的核心逻辑。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赢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

>> 客户价值主张”,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其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资源和生产过程”,即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赢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赢利公式”即企业用以为股东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

>> 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价值。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商业模式是难以模仿的。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对客户的悉心照顾、无与伦比的实施能力等,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比如,沃尔玛的模式,人人都知道其如何运作,也都知道沃尔玛公司是折扣连锁的标杆,但很难复制沃尔玛的模式,原因在于“低价”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极难复制的信息资源和采购及配送流程。第三,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脚踏实地的。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道理,坚持做到却并不容易。现实中的很多企业,总是希望可以寻找到机会快速成长,总是希望在别人的错误中获得商机,总是想寻找捷径,而不是在市场、顾客、产品以及质量和服务上踏踏实实地做出努力并持之以恒,这都导致很多短期行为、甚至伤害顾客和市场的行为出现。

作为商业模式,组织要着重考虑以下要素:

·竞争地位中所采取的价值主张;

·选择或者放弃的市场细分;

·从实施的活动或利用的资源中获得价值链和最终成本;

·收入模式和最终赢利潜力。

>> 能够合理有效地与资本结合是战略的要素之一,如何发挥资金的效用,如何保持持续的现金流量,如何持续赢利是企业需要慎重考虑的要素。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企业收入模式的安排,而收入模式确定的依据是顾客愿意支付并有能力支付,所以企业最终获得潜在的赢利能力是取决于能否符合顾客的利益与价值判断。而这些努力更需要企业所在的价值链的地位,在商业模式中被称为价值网络的部分,它是连接产品最终消费者的上下游活动,企业需要打造出有效的价值网络使得最终消费者愿意和企业互动,企业也因此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 战略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它需要确认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确认企业最后所选择的方向能够回答最初确定的目标,所以战略思维是围绕着实现顾客价值展开的选择。

中国企业缺失了什么

>> 如果企业缺失这些东西,就无法走得更远了,我把这些因素归纳为三个:战略、与环境互动、领导者的远见。

>> 具有战略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和环境能够互动的企业,它们会了解到环境的变化,会以变化作为战略的依据和选择的前提,它们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它们更能够引领变化并利用变化。

>> 确立战略、与环境互动、超越自我的领导者远见是中国企业发展需要获取的关键要素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 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战略思维要求首先问自己“我想做什么”,而不是问自己“我如何解决问题”,后者是管理理念。

>> 企业首先要有战略思维,其次才是管理理念。企业领导者必须学会先思考要选择做什么,再思考解决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

>> 第一次企业面临的课题是节省成本并提高产能;第二次是必须整合内部作业流程,让企业各个机能可以一起工作;第三次是做流程再造,重整作业流程以便去除不必要的工作机制;第四次的改变则是重新锁定一些高度的优先市场;第五次改变则是针对锁定市场的个别顾客,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被重新创造的商业世界

>> 许多传统的符合工业时代对于“好产品”要素要求的商品,比如功能齐全、价格公道、品质优秀等,客户却不再买账。

>> 更透彻的感知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是指先进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技术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 获得价值网络的成功因素

>> 关注顾客。始终把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视为最重要的,并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以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数据与信息在整个价值网络成员之间交流通畅;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这些复杂的信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并将之在价值网络内迅速传递。

·与成员和顾客共享详细的信息,为顾客提供专有的服务。如销售终端的信息可传输到制造商订单处理系统并与物流公司共享。而对于顾客需求的判断也在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得以展示,让顾客的需求可以得到专有服务。

·绩效定量管理。时间和成本是关键衡量手段,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开放性的合作与服务。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可以消除往常的组织界限并发现有益于整个价值网络的改进。消除人与人、成员与成员的藩篱,实现整个价值网络的协作。

·制订利益共享计划。利益共享对价值网络各方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充分调动价值网络各方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产生协同效应。

战略务本 操作务实

>> 中国企业需要考虑战略“归零”的问题,要回归到公司经营的基本面上,来重新思考原有战略的合理性,来重新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归零:思考基本面

>> 归零:思考基本面

>> 第一,企业的努力方向是否和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契合

>> 第二,企业在如何设计产业价值链。一家企业从追随者成长为领导者,关键之所在是它设计产业价值链的能力。它必须关心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要知道它的供应商在哪儿、它的渠道在哪儿、它的消费者在哪儿以及它的员工在哪儿。

>> 所谓战略的思维模式是:企业选择自己价值贡献最大的部分去做,贡献价值小的部分选择不做,转而寻找最大价值共享和产业联盟。

>> 除了恒定的质量之外,一流的企业还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让顾客具有购买自己产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

>> 供应链管理和现场管理成为实现战略的关键能力

>> 全要素生产率”(TFP)。

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资本投入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TFP)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3

>> 首先是资源因素,人们在战略上选择的究竟是持续不断地使用各种资源,还是有限度地使用资源,这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力。其次是能力因素,在中国制造系统中,很多企业都是全功能、全流程的经营,在人们的认识上,最好能够把所有环节都放在自己的经营范畴下。但是,任何企业、任何管理者都有其能力和局限性,每当企业或者管理者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的时候,也许就意味着失败的开始,能够体察自己的局限性所在,也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最后是组织结构因素,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会深刻影响到生产力,如果不能够合理、明确地界定组织结构与分工,而是依据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努力,那么结果就会造成生产力缺乏。以上三个要素在衡量生产力的指标中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缺乏这样的指标正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

>> 成功企业普遍的生存之道是:第一,富有创造性;第二,愿意进行改革;第三,能因时制宜,调整业务组合

>> 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做出改变和自我超越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需要在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基于顾客价值的观念革命。

>> 基于产业价值的思考方式。

>> 任何一家企业利润突破的三个关键因素:资源、技术和品牌。从资源的角度来看,顾客会关注什么?核心的资源集聚在哪里?与公司的关联如何?这三个问题是对于资源认识的关键,并不是很多人习惯的认为资金或者人才,甚至于土地和厂房,真正的资源一定是顾客层面的判断。而品牌和技术则取决于公司品牌是否只是具有规模优势?核心价值的品牌优势是否建立?这是目前企业获得增长和市场地位的标志。因此企业的出路:要么控制资源,要么突破技术或者品牌营销。

>> 基于竞争特征的行动方案

>> 竞争不再是价格和服务的简单竞争,也不再是渠道和促销资源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在市场调研、用户研究、用户互动、用户细分、营销策略、技术储备、产品研发、品牌渗透等领域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基于用户导向的竞争,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用户。

>> 基于价值创造的运营模式。

>> 只有价值链利益均衡和共享价值的实现,绩效才可能最大化。所以,在运营模式上管理团队应简化流程,紧密围绕顾客价值展开,并使价值链实现价值共享,其中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最本质的价值上。

>> 第一,关注顾客的使用价值,无论是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都需要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和检验标准;第二,关注价值链的价值,在战略设计以及运营模式的选择上,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确定一体化的战略,通过战略的选择,提升企业和产业的价值,从而使得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第三,关注产品与顾客的融合价值,以往的民营企业运营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代替顾客的理解,习惯于认为自己的产品就是顾客需要的产品,没有真正关注到自己的产品与顾客的融合程度,也就是没有设计出真正解决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 管理者的新规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营的本质 陈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