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路小学向小学生们发放了印有“菏泽万达广场”的广告,事后虽然学校收回了这批红领巾,万达广场也解雇了相关负责人,但此事却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什么东西令人讨厌却还被大量制造?答:广告。
广告在哪里?当打开手机中的微博APP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全屏广告;刷着已关注好友发布的微博时,又突然冒出来一位陌生人发的信息,在左上角提示是“广告”;看到某篇标题吸引人的微博文章后,读到最后发现竟然是一篇软文广告.....
这并非个例,打开APP先看到广告,看智能电视先播广告,看视频先看几分钟广告,看综艺更是会看到各种植入广告......广告似乎无处不在,更是司空见惯。
广告的方式也是变化多端,花样繁多。从形式上分类有硬广、植入、软文等,从内容上分类有介绍型、娱乐型、文艺型、洗脑型等,从代言上分类有明星型、老板型、动漫型等。
以前,人多的地方就有广告。地铁或火车站的行人通道、大厦醒目的外墙显示屏、电视热门节目.....而如今,道理依然不变,但阵地转移到了人更多的互联网上。
而几乎人手一部、形影不离的手机更是广告的重灾区,几乎所有安装的APP都被绞尽脑汁安插了各种广告。
现在明星也成了广告的载体,如今大火的明星都被称之为“流量明星”,正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广告效应。
广告似乎对当今的商业活动越来越重要,许多互联网创业者们靠着广告费苟延残喘,广告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里似乎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消费者厌恶广告,可商家还是不停的制造广告让消费者看。这不是让人讨厌吗?就不怕得罪了他们的“上帝”?事实是,商家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这么做。
无奈之一,同品类产品太多,竞争激烈。
想买一样东西,淘宝一搜,成千上万个品牌在等着你去挑选。如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同品类的产品实在太多,竞争非常激烈。
如果不会打广告,消费者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根本不会考虑去买。而竞争对手打广告,可能消费者都去那购买了。所以有时候打广告也是商家被动策略。
无奈之二,技术领先,但无法直观感受到。
有些商品,你不去说它好,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比如牛奶,喝入嘴中的口感都差不多。
如果不告诉大家我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添加了矿物质和维生素,谁又能发现?所以说,好酒也怕巷子深,不得不广而告之。
无奈之三,洗脑广告,确实能够带来销量。
脑白金的洗脑广告曾让史玉柱登上全国首富,拼多多的洗脑广告让其不到三年时间就在美国上市,世界杯期间的BOSS直聘、马蜂窝等洗脑广告更是给其带来巨大的流量......
洗脑广告越来越受到商家的欢迎,就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广告确实能让人印象深刻,在有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它。
因为有利可图,有些商家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唱歌一样,完全不顾及人家受得了受不了,花样百出、出其不意、博人眼球、不落俗套地打着广告,这让有些广告也变了味道。
这就是发生“红领巾上印广告”的原因所在。还有前一段时间曝光的沙普爱思滴眼液虚假宣传,这些广告的内容和形式都已经违背了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底线。
既然广告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商家就不可避免要打广告。但是还应该关注几点。
关注点一:降低厌恶感。
广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多花心思降低消费者的厌恶感。内容上可以是更具观赏性或趣味性,比如将广告融入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形式上也可以革新,比如传单可以改成更实用的地图或者扇子等。
关注点二:底线不能碰。
广告在内容上应该把握一些原则。有些底线不能碰,比如侮辱、违背道德伦理、夸大或者虚构事实等。希望以后不要发生类似在红领巾上印广告这种奇葩做法。
关注点三:传播平台要肩负责任。
小米金融平台曾给一些P2P公司打广告,但是由于今年经济环境不甚理想,导致大多数打广告的P2P公司倒闭了,这件事也使得小米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所以,传播广告的平台应负起应有的责任,对广告要进行筛选甄别,投放广告也应该适度适量,不要设置太过广告位影响用户体验。
未来,广告与消费者之间应找到一种平衡,消费者看完很舒服,能够接受,而商家也能获得关注度和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