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行道的用途和意义

本文是读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前四章)》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路重新整理归纳的读后总结,有少许个人联想和解读。主要是在说城市人行道的三点用途:安全、交往和孩子的同化。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北京真是一个绝佳的反例。

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文译本是非常糟糕的一本书。翻译极差,各种主谓宾、定状语满天飞,再过几年机翻肯定比这个好。另外,原作者本人在书中发泄了大量怨气,举了很多毫无作用的例子来嘲讽城市规划者,而不是去诠释理念。阅读她的文章,感受不到成形的思路和线索,读得很累。第四章看完不知所云,直接就弃书了。综上所述,这是一本过誉、不推荐购买的书。

城市人行道的用途和意义_第1张图片
© Tom Parkes on Unsplash

安全

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在陌生人多的时候也能确保安全,要具备三个条件:

  • 界线分明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 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来自街道的居住者。街边楼房要面向街面而不是背向街面,否则街道会失去这些眼睛;
  • 人行道上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往街上看。

满足这种监视条件需要在人行道边上布置商业点和公共场所,尤其是在晚上或夜间开放的商店、酒吧和饭店等等,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维护人行道的安全。

首先,这些场所位于人行道边上,得以让人们频繁地使用人行道。并且人们上街活动这件事本身就能吸引更多的人。

其次,店主和小企业主们本身是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支持者。他们憎恨打碎玻璃以及拦路打劫这种行为,他们不愿看到顾客因为害怕不安宁而战战兢兢。他们是非常管用的街道监视者和人行道护卫者。

有一些街道本身没有多少吸引力成为公共场所,但它们可以成为通向商业、公共场所的必经之路,使得这些地方也常常人来人往。因此,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点应该频繁分布,让缺少公共场所的街道也拥有很多行人。

交往

在大城市里,没有人愿意随时开门迎客,款待任何来访者。隐私在城市中是很珍贵且必不可少的东西。在一些小地方,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事情,在城市里不是这样 ── 只有那些你愿意向他们倾诉的人才知道你的事情,这是城市的特性之一。

但是,如果人与人的接触只能限制在私下的话,城市就会失去它的效用,变得迟钝。此时,人行道上的交往就变得非常重要。

人行道上的交往是一种公共活动,它把互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

人们要护卫基本的隐私,同时又希望能与周围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一个好的城市街区能够在这两者之间获得平衡。人行道提供给人们一个正常的渠道,发展出一种熟悉的、公共交往的关系,建立起一条无意识的平衡线,划出了城市公共领域与个人隐私领域的界限。

这样的平衡大部分是由人与人在公共交往中的一些细节组成,平常人们很不经意地实践和接受这些细节,以致于大家几乎忽略了它们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么一条界线,或者说缺失正常的人行道生活,这种平衡关系是不可能形成的,更谈不上持续了。

当城市缺少人行道生活时,人们就必须要扩展他们的私人生活。由于牵扯到私人生活,人们就必须共享比人行道生活更多私人的东西,否则就只好少一点交往,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就是两选一。要么多牺牲一些隐私,要么就减少一些活动,无论哪个都会令人苦恼。

在那些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共享一些私人生活,要么什么也不共享」的城市里,常有的结果是什么也共享不到(比如北京)。在缺少公共生活的城市里,人们通常处在互相隔离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产生的人际间裂缝会大得惊人。

孩子的同化

封闭或者无人监护的空旷地区(如公园、商场里的儿童区)并不适合作为孩子们日常玩耍嬉戏的场所。城市里的孩子需要各种各样玩耍和学习的地方,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个户外的非专门的活动场地,在那儿活动,有益于形成对世界的基本了解。

这样一个非专门的孩子嬉戏的地方正是家庭所在地的人行道能提供的。在正常情况下,热闹的人行道上总会有很多成人在场,不好好利用这个条件,而把希望放在雇佣他人和设备、转移到专门的玩乐休憩场所(注:指的是日常,而不是说去这些地方就是不对的),是欠妥的。

人们(原文指城市规划者)似乎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玩耍时需要有多少成人在场,也不会理解仅有空间和设备是不能让孩子长大的。这些东西可以是一些有用的辅助品,但是唯有成人才是抚育孩子长大和引导他们进入文明社会的主力军。

孩子会模仿大人的态度,如果街道成人们(你可以认为是街道的大爷大妈们)对孩子秉承负责任的态度去关注,孩子们身上会慢慢浮现出街道主人翁的意识。这种意识和思想,在商场儿童区是买不到的。

更多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号:richjiaxin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人行道的用途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