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故乡吗?

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故乡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春节过完,翠花,狗蛋,二牛已经离开家乡,重新变成琳达,哈利和强森,在高楼大厦间穿梭一个星期了。

不过也有人回来。

二婶和叔叔在外漂泊了多年后,这次决定留在家乡不走了,他们相中了小镇边上新开的阿里巴巴产业园基地,打算弄个门面,做小生意。

我说,你的孩子们都在上海读书,你们的店子也在那边,这次真的不走了吗?

二婶说,外面再好,我们做梦都想回来啊,早年为了生计,才背井离乡,现在家乡发展了,只要有一丝机会,我们都要回来。

二婶拉着我帮忙选门面,她特别激动,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指给我看,

你看,我们村东头的大树还在呢,一百多年了呀,我们小时候常在树下听戏,晒太阳,姑姑小姨们在树下打毛衣拉家常。

你看,那边的一排门面,是刘家的,那个时候他们家最穷,生了六个姑娘,别人都在镇上建房子,他们家还是土砖房,现在倒好,拆迁还了这么多门面。

还有那边,你看,现在做成一个小公园了,以前就是村里的池塘,我们夏天去捞荷花,摘菱角,到了年底,就抽水捞鱼,每家每户能分到几十斤。

二婶越说越激动,眼角的皱纹也似乎感染到了她内心的鲜活回忆,变得舒展喜悦。

这样有情有景的故土,无法在别的地方找到相似,才会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无比灵动亲切。不管离开多少年,不管离家多少里,故乡,终是烙在心头最深情的记忆。

有熟悉的街坊邻居,有四处撒野的田间草地,有鸡毛蒜皮都要在家扯半天的亲戚,有一起上学放学的童年伙伴。

这些最初的记忆,熟悉,温暖,像酝酿在心底的一坛酒,时间越久,越香。

(二)

每个从小村镇出来,在大城市求学工作的人,对于故乡的概念,都特别清晰。

而故乡最核心的灵魂,便是熟悉的人和景

我突然想到了我们的孩子,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她们这一代长大后,还会有故乡的概念吗?

她们的童年,已经跟我们不一样了。

她们这一代,从小生活在商品房,房子之外的活动空间是小区里那巴掌大的塑料滑滑梯和跷跷板,偶尔会认识几个小区同龄的玩伴,也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客气的轮流玩个玩具,回家之后,防盗门是紧闭的,要么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要么在老人的溺爱下追着满屋子喂食。

业余活动,不是在幼儿园,便是各种培训班。周末,被商场和游乐场承包。四季如春的室内让她们感受不到夏天的炎热和冬日的寒冷。

当以前的家族式或单位集体制的居住环境被割裂成一个个标准的商品房,我们的熟人社会被打破了。

住在对门却十年不相识,同城的亲戚也许一年也难得见面。只要孩子离开家门,家长一定会寸步不离,人贩子的新闻让大家如履薄冰。

再没有了你在我家门口等我的场景,也没有我坐你的自行车一路笑闹去学校的回忆,或者学校门口打架凑钱买零食的热闹。

更别说,从村东头跑到西头的撒野,爬到树上打枣子的欢乐,在池塘摸到鱼的兴奋,以及围观七大姑八大姨为了一亩三分地吵架的幸灾乐祸。

蓝天白云的田野被五颜六色的电动玩具代替;

跟着奶奶去菜园子里采摘带露水的青菜被坐在超市购物车上挑选的丰富代替;

穿过早晨的炊烟和浓雾,踩着单车去学校的日子被寸步不离的车接车送代替。

一起跳房子,踢毽子,跳大绳的欢乐被光头强,喜洋洋代替。

我们的孩子,回忆过往,若只有童年透过防盗窗看到的那片天空,或是每个城市都修建得一模一样的游乐场,故乡,还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故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