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09天,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9天

《论语》学习第209天,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_第1张图片

原文阅读: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同悦)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对合礼严正的话,能不听从吗?真诚改过为贵。恭顺软语的赞美之言,听了能不开心吗?细致辨析人家的言外之意才可贵。光是听了开心而不细细思量,只是表示接受却不实际改变,我对这种人实在也没啥办法了。

启发思考:

        “法语之言”,是以法则告诫的正言、直言。“巽与之言”,“巽”,是恭敬。“与”,是赞同,婉转之言,婉言相劝。“绎”,是细出头绪,细细寻味,探求其道理。

          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天天发生的。不过,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和倾听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否实现有效沟通和沟通交流的效果。

        人性本能的反应会喜欢顺耳悦心的话语,因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是人性底层的心理需求。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步发现“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一定的阅历和修养之后还会发现别人的“弦外之音”,也会选择更容易让别人接受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见和建议,甚至有些人能够形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的优良品质。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性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孔子阅人无数,深通人情世故,他给弟子们专门提出来关于“如何听和说”的原则依然可以警示和指导我们。

          孔子说,进言的人要因人而施,听言的人要虚己接受。比如别人见我有过错,直截了当地劝诫或指正我,这样的话叫“法语之言”。这样的言语直接了当,道理鲜明,我无言辩驳,往往只能顺从,口中称是。但很多时候表面上顺从,行动上未必会改正。嘴上说:“是是是!您说得对!”无非是让对方赶快闭嘴罢了。所以,听到别人直言告诫,必须一一反求,真正在行动上加以改正,才是能受直言的人。与此同时,如果是我们自己对别人提出劝诫或建议时,也要反观自身,是真的为对方或整体考虑,帮助其有所改善,还主要是自己不满意、自己不能接受。

        当然,有一些人性格比较温和,批评人的时候,婉言相劝,旁敲侧击,夸我九句,才藏一句批评的。我们给人捧得高兴,但别忘了循着他那一句批评的,一路理清头绪,他批评了我什么,这才是能闻善言的人。

      这段话,重点在这两个“贵”字,改之为贵和绎之为贵。这里,孔子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当我们承认对方的话讲得有理时,转过身来,我们是否有决心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呢?当听到别人赞美的话,虽然会表示一番假装谦虚,但“其辞若有憾焉,其心乃深喜之”。我们反思一下,真的认为自己能胜任对方的赞美吗?

        确实有很多人的表现是,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如果对方说得婉转,就选择性赞美的部分,而不去探求对方的规劝之意;如果对方说得切直,他就表面顺从,而实际并不去改正自己。这样的人,孔子说,我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直到今天,有几个人听了批评不是想辩白而是对照校正自身?有几个人听了表扬,不是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而是能够演绎发挥,更进一步?所以,对于顺耳之言、溢美之词,特别是那些无根据的过头话,我们不可洋洋得意,真以为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吃亏的一定是自己。我们依然要珍惜别人的不同意见,多一些认识世界,多一些了解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09天,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