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我们时代的倾诉与言说

《见字如面》,我们时代的倾诉与言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尊敬的《见字如面》编导:

最近看了几期《见字如面》,觉得节目清新可人,用“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来形容,应该毫不为过。朗读的信件虽然形形色色,主题与文风都不尽相同,但经过诸多知名读客的声带转换,瞬间就有了丰盈充实而娓娓道来的观感体验。于是我也模仿节目的样式把自己的感想写成一封信,虽然绝不敢和名家大方的传世之作相比,但其中感想却也都是我信誓旦旦的肺腑之言。

任何时代都需要朗读与倾听。节目中所选取的信件虽然上溯先秦,下至未来,但横贯这巨大跨度的时间轴上的情感和想要倾诉这份情感的愿望却始终如一,未曾改变。如此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所交织出的种种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在真挚的信件中通过零碎而细小的日常起居勾勒出了生活最为真实的样子,让人在聆听之余忍不住设身处地的去遐思感叹,至而共鸣落泪。这是文字的力量,朗读的力量,也是情感的力量。

真实是所有信件文字最大的特点,信中的文字由于是写给至爱至亲的人,因而也不需要太多的修辞粉饰,好比一个女子平日在家中不需要浓妆艳抹,尽态极妍,只有在出门时才需要对容貌加以勾勒点缀一样,信件中的文字自有一种素颜般的生活之美。林徽因一唱三叹的美丽哀愁,黄永玉哀其不争的愤怒惋惜,陈寅恪克己修身的言辞拒绝,林则徐的无奈,黑夫的焦急,柳宗元的反语唱和,凡此种种,每一篇文字之后都承托着一种独特的性格和一个鲜活的灵魂,文字让这些性格得以尽情挥洒,也让这些灵魂充满生机。而书信所用的语气和人称关系也更适合朗读和表演,相比于后来央视推出的略有模仿嫌疑的《朗读者》而言,虽然制作明显制作花费更大,却难以达到这样浑厚而天成的效果。见字如面,历历在目,信件比起一般诗歌散文的朗读无疑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带入感,这也是编导独具匠心所获得的独特效果和优良品质。

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仍然保持着写信的习惯。至少就我而言,写信的机会已不多了。但对于写信和读信仍然有一种古典审美中所特有的幸福而惬意的回忆与憧憬。在碎片化时代的高速信息处理方式中,信件的时效性已远远不比电话邮件,因而渐渐走向没落。我想,或许信件的传递方式已经不适于当今时代,但写信时那份赤诚的情感表达和真挚的语言文字却是当今时代所急需找回的。现代的沟通方式虽然填补了等待的空白,却在不经意里稀释和降低了交流的内容与品质。人与人的沟通就像生活本身,都需要一种态度,不应该被过于娱乐化和随意化的表情包和颜文字所包装甚至取代。信件给了传阅双方特定而认真的仪式感,这份仪式感所升华和支撑的精神脉络有着更高层次的释放与所求,而这种堪称神圣而水乳交融的对话状态,不是在一篇篇夹杂着网络语言和搞怪表情的推送和头条里所可以被调侃和哄笑得来的。就好像在繁忙的车流人海中,有太多孤独而寒冷的心灵需要被真实的慰藉与呵护一样,好的语言和思想总有着不可磨灭而振奋人心的万丈光芒。

感谢《见字如面》,让观众在丰富却又荒凉的物质世界里摘取到一些精神生活的亮色;在科技日新月异却面目全非的妆容里找回一点曾经清纯和质朴的本真的容颜。

祝愿节目越办越好,期待更为精彩的作品朗读。

希童

2017年8月3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字如面》,我们时代的倾诉与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