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在上一篇文章信息传递方式变革与社会进步
互联网的诞生
1969年,互联网于诞生于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简称ARPA),在ARPA运作之初,大部分电脑相互之间不兼容,在一台电脑上完成的工作,很难拿到另一台电脑上去用。
当时美国的状况是,陆军用的电脑是DEC系列产品,海军用的电脑是Honeywell中标机器,空军用的是IBM公司中标的电脑,每一个军种的电脑在各自的系里都运行良好,但却有一个大弊病:不能共享资源。
互联网最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也就是说互联网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不受地点,不受时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从互联网出身的基因上讲,它的特点就是:共享、开放、协作。
如果说PC互联网是1.0,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2.0。移动互联网扩展了互联网的边界,让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足不出户,只要有部能上网的手机,就能知道几分钟前远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简直难以想象。互联网将全球的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虽然你、我从未谋面。
互联网发展史
互联网的发展的初期,网络聚积了大量有用的文献和软件,然而这些资源虽然丰富,但却没人管理,散布在全球各地。在没有浏览器的时代,你为了寻找一套软件,可能得先查美国的主机,再看看日本,说不定还要绕到欧洲,可能要花上大半天。
1994网景公司(Netscape)成立,同年网景浏览器1.0正式版发布,软件起名为“网景导航者”。第二年八月Netscape上市,股价当天翻了五倍。这引起了巨头微软的注意,于是,错失互联网浪潮的微软匆促的购入了望远镜娱乐公司的技术,改成Internet Explorer,就是我们熟知的IE浏览器,掀起了互联网历史上著名的浏览器大战。
这场世纪大战,最终以网景公司失败而告终,但是让浏览器迅速普及起来,它把网络带到了千百万普通电脑用户面前,让普通人也能便捷的享受互联网服务。
在同一年的1994年,大卫费罗和杨致远两位年轻人创立了雅虎公司(YAHOO !),雅虎将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建立索引,分类到各个目录下,提供给用户使用。如果说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就像是在大海中找寻宝藏,那么雅虎的分类目录就是航海中的地图。
之后随着互联网用户数呈指数级增加,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呈指数级增加,雅虎的分类服务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查找信息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所想即所得”信息获取方式。
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内开发了谷歌在线搜索引擎Google
Google不生产信息,只是将全球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供大众使用,使人人受益。这要比雅虎分类查找要高效、全面很多。
2016年7月25日,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
以48
亿美元收购雅虎核心资产,至此雅虎陨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google的市值高达7280
亿美元。
互联网经济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将一切搬上网的想法一刻都没有停止。
1995年,一家只经营网络的书籍的网上商城创立,它叫Amazon。之后amazon将品质扩大到了全品类,开启了电商时代。
2004年,年仅20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创立了Facebook,随后facebook风靡全球,开启了社交网络时代。
2009年,Uber成立,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打车服务,掀起了共享经济服务的热潮。随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空间等层出不穷。
2012年,借鉴了Uber模式的Homejoy兴起,它为用户提供钟点工清洁服务,开启了O2O浪潮。之后上门美甲、上门按摩、上门外卖等服务不断涌现。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也是地域性的。因为网络效应的存在,人人是个节点,一个节点跟其他节点相互联系。
如果你的项目是产品型的,能在小圈子活跃起来,也一定能在一个更大的相同的圈子活跃起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口碑经济。但是如果你是平台型的,撮合两类人完成服务对接,规模越大,越活跃,这就是规模型经济。
口碑经济需要粉丝,平台型经济需要规模。粉丝需要维护,而规模需要烧钱。
互联网的挑战
在今天互联网已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你生活的大部分服务,互联网都能提供。
但是正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的特性,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能被大众熟知,三人成虎的现象就更容易发生。加之从众效应的存在,导致真相很容易被淹没,人们被情绪所控制,也更让人们更容易收到他人的影响。
这就是所谓的“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真相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
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是独立思考能力。
在网上,我们很难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因为信息的传播成本几乎为零,且可轻易、大量的复制,版权的保护受到了严峻考验。
后互联网时代:区块链的出现
2008年,一位叫做“中本聪”的人发布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并于2009年发布了点对点的比特币结算系统。由此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区块链的本质是不可篡改的数据库,它会弥补互联网的不足。究竟什么是区块链?它会带来哪些影响?待下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