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

《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思想感悟

要想了解这四句教,必须要引用一个老师的故事:

这天阳光明媚,阳明老师正在兴致勃勃的讲学,突然来了一个老农想要见老师,一问原因才知道是目前老农家里遇到难事,急需用钱,希望能把自家的土地卖给王阳明,老师一听说道:“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农夫,土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买了您的地现在您近忧倒是解了,以后又怎么办?”于是阳明老师决定借给老农他所需要的钱并且还款日期不限,老农很是感激,连忙道谢。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几天后阳明老师带着学生漫步在田野之中,突然看到了一处风景如画的美地,立即被它的美丽所触动,驻足观望,感叹到:“这块地太好了,如果我们能在这讲学那多美好啊!”听到老师这样感叹,旁边学生忍不住问:“老师,您喜欢这块地?”阳明老师说:“我的良知告诉我这块地是善的,我怎能不喜欢?”学生答道:“老师,这块地曾经是您的,可惜您当时没要。”老师一听:“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学生答道:“当时那个老农向您卖的那块地就是这块地,但现在这块地已经卖给他人了。”老师一听,眉头一皱,感到很是惋惜。多好的一块地啊!过了一小会老师立马不管不顾盘腿就地而坐,学生都不明所以,过了一会老师高兴的睁开眼睛,说道:“刚刚我得知那个消息感到很是惋惜,于是感到难过,这就是人的私欲在作怪,我察觉到良知告诉我这是恶的,便立马静坐把它克掉,现在我已经把它克掉了。”

这个故事便贯穿了心学天机:四句教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首先,老师带领学生漫步田野时内心是无牵无挂的,即无善无恶心之体;随即看到美地而心情舒爽是 有善有恶意之动;听到自己错过的消息感到惋惜但良知告诉说这是恶老师立马盘腿静坐这是 知善知恶是良知;此后阳明老师高兴的睁开眼睛格去恶向善,这就是最后一句 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7年农历九月,钱德洪和王汝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内容即是老师的四句教:

王汝中道:“我对这四句教的内容颇有疑问,如果心是无善无恶的,那发出的意也应是无善无恶的,那就不用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了,因此后面三句话都是废话。如果意是有善有恶的,需要良知觉察而后格物,那就不能说心是无善无恶的,那第一句话就是废话。”

钱德洪解释道:“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有时受到外物的蒙蔽,发出的意是有善有恶的,通过良知监督我们发现善和恶,通过格物来为善去恶以来恢复我们的心体。”

双方最后实在争执不下就请阳明老师来断定谁对谁错,老师听明前因后果后说道:“你们二人都各有各的理,不可偏执一方,世界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资质较好的人,只要稍悟本体功夫一切就通透了,而另一种人资质较差,因此心不免受外物沾染,本体遭到蒙蔽,因此要教导他们从意念上为善去恶,等功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静了。汝中的见解是我用来开导资质高的人所用的方法,而德洪的见解,是我用来指导资质较差的人的途径。两位要互相补充借用,这样资质居中的人都可以被导入坦途,若二者偏执一词,那在你们面前就有人不能步入正道,也就不能悟出真理了。”

此次授业解惑是在阳明老师府邸中的天泉桥上,因此取名为天泉证道。老师最后还叮嘱二人:“我心学的宗旨就这四句话,你等千万不可抛弃。”

阳明老师一生都一直强调“一 ”比如:知行合一,心理合一。当我们跟随着阳明老师的致胜心学严格自律、遵守就可以达到“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挑战自己攀登人生的高峰!欲成大事业,必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后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就此四句教来展开,对每一句进行详细分析,我同时希望大家包括我严格遵守这四句教,把每天自己遵守四句教做的实事写在评论区,同时我也呼吁大家多宣传阳明心学,让我国古代圣学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而不是被别国用的如火如荼,我们国家的思想精华自己却一塌糊涂,实在不该!

欢迎加入阳明心学讲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