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的原因,前面好几个月都没怎么读书,最近2个月倒是读了几本,不过主要做了思维导图,并没有输出读后感。
刚好回顾最近几个月读的书,我发现自己读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于是开始寻找更好的读书方法,今天就翻到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相对于我之前读的书,这本书内容简单,基本两个多小时就阅读完了。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像是90年代写的,书中提到的很多方法已经并不适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例如作者提到的记录读书笔记和摘抄到笔记本,剪贴书刊报纸等等。
不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书中提到了某一些建议和观点,我还是认同的:
1.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要去理解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
2.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地理解掌握书中的知识,去输出、去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摘抄记录下打动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阅读别人的书评,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观点
4.从易到难,逐渐过渡,巧妙利用通读、重读,把精力集中在精华的内容上面
结合我以前读过的书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们要做到这样几点,书就不会白读。
一、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
我读书这一年多以来,确实感受到了读书带给人的愉快和帮助。读到一本好书,可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我自己尝试把书分成几类:
基础常识类:例如科普书籍,一些介绍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常识类的书。这类书籍一般阅读比较容易,也会比较无聊,却是我们需要有了解的一些基础的东西。
专业知识类: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书籍,例如心理学、管理学、理财方面的书籍。这类书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理论知识,一般需要从入门到精深循序渐进地阅读,才能刚好地掌握和理解。
方法论类:讲解具体如何做某件事情的方法论的书籍、实用类的工具书。我们学会了理论,就像房子打好了地基,但是要继续建造这个房子,我们还需要知道具体的建造方法。这就是方法论类的书籍派上用处的时候了。例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就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
情感哲学类:这类书籍是专门用来启发人心,提高自己精神世界的书籍。 我认为情感类的随笔、哲学书籍、富有哲理的小说、经典名著,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相对知识类的书籍而言,这类书籍的功利性不明显。适合我们慢慢细读,去品位。
娱乐休闲类:这类书籍是用来让人娱乐、放松的。读书也要张弛有道,读一读经典名著、经典理论、学一学方法论,也要偶尔学会放松自己。这类书籍,例如网络小说、娱乐杂志、漫画书等。
在读书之前,就要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是想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想了解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还是单纯为了打发时间?
只有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读书才能起到效果。
二、对读书这件事要有正确的认知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有人认为读书是没用的,都是理论,还是要实践出真知。有人认为读书很有用,读书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在我看来,读书是必要的,每个人最好尽早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可以在这些方面帮到我们:
1.解开我们的疑惑。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一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透过作者的经历分享,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作者可能也曾遇到过跟你一样的困惑,分享了他的历程,通过这些,就能帮助我们揭开自己的疑惑。
2.丰富我们的精神,强大我们的内心。人们的恐惧往往来自未知,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不知道这个选择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一本启迪人心的好书、一本经典著作,往往能让人醍醐灌顶,让我们窥见那些伟人为何成为伟人,他们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挫折和恐惧的。通过这些好书,我们学习到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更加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和应对挑战。
3.积累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不断成长。阅读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一本深入浅出的知识性书籍,能让我们快速理解一个概念。通过不断的积累阅读,我们的知识就不断积累增长,我们对自己、对目标领域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刻。而这些知识还可以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我们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如果对情绪有了正确的认知、明白了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真正成功掌握自己情绪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那么读书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吗?
当然不是。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万金油。不管是读书还是别的,我们都要明白每一件事情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个知识、规则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读书的理由。
三、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最后全都忘记了,读了跟没读一样?实际上,为了读书而读书,到最后是最容易变成读了跟没读一样。
想要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就要掌握一些方法,更主动地阅读。我在这里分享几个方法:
1.带着问题去读书
阅读之前就要提问。你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例如,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明白人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想掌握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这样读书就从被动变成主动了,我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主动寻找答案。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提问。例如:作者说的这个观点或方法是正确的吗?有什么合理的证据支撑它?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对我有用吗?我可以如何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它和我之前学习掌握的某个知识有关联吗?
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一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论。要知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是全盘接收的,而是有思考、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判断,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提高阅读的效率
(1)理清框架和大致内容。读书最好不要翻开一本书,就直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更好的方法是,先大致了解这本是讲解什么内容的,翻看目录了解作者是思维结构。这样阅读起来才会更容易理解,效率也会更高。
(2)根据内容,配合使用精读、略读、跳读。对于书中的重点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要仔细精读,甚至可以反复阅读;而对于不重要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则可以略读;如果遇到自己很难理解的内容,仔细阅读后也没弄明白,那也没必要纠结,直接跳过。如果这个疑难内容对自己真的很重要,可以以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或者等自己的基础打牢后,再去阅读更难的内容。
3.掌握吸收书中的内容
(1)学会做总结和记录。我常用的方法就2个,一是画思维导图,二是写摘抄和读后感。思维导图比较适合知识类的书籍,而情感哲学类的,更适合去写读后感。当我们阅读完一个章节和部分的时候,不用着急继续往下读。可以先回顾下,用自己的思路总结下,作者在这一章节中提到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作者的思维脉络是怎样的。把它记录下来,回顾一下,加深印象,再接着往下读。读完一整本书后,思维导读或读书笔记也就写完了,这时可以再整体回顾下这本书的框架和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
(2)学会输出,把知识内化。我们为什么看过一本书就忘记了?一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二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怎么去把知识内化呢?去做输出是最好的方法,即去应用这个知识。
大家比较常提的一个方法,就是写文章、写博客,把书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个输出。或者把书中的思想、方法,口述出来,教给自己的朋友。当然也包括,把书中的方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具体应用它。通过实践,去加深对这个方法背后的知识的理解、也去检验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3)搭建知识体系。学会了怎么应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还不够,因为此时我们的知识点还是零散的,这样我们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所以我们还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很多的领域其实已经有先辈们,总结了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涉及哪些内容,我们是完全可以直接拿来借用的,它比完全自己去摸索搭建体系要快很多。
例如当学会如何掌控情绪之后,还可以把相关的书籍和知识建立起联系,在一个个知识点之间连线,让他们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既能让我们的知识更丰富立体,也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