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之旅|第十七周:锤炼生命的韧劲

说了什么

时空感

有婴儿心理的人没有形成空间感,真切觉得只有目前这一个空间。愿望在这个空间不能实现,愿望的能量会变成死能量。成熟的人知道是有空间的,事情是可以绕弯的,直行的路走不通,可以绕过或退一步,换个空间,等合适的机会到来。

婴儿和心智不够成熟的成年人的时间感,只有当下这一瞬。愿望升起,当下被满足,就是生;没被满足,就是死,他们会立即暴怒或无助,愿望立即变成死能量,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成熟的人则有时间感,他们知道生死考验不再局限于当下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累积与投入增加,愿望实现的可能会增加,生能量逐渐变强。这也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基础。

婴儿和有婴儿心态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当下这一个时空中实现愿望,否则愿望就死了,自己也要死了。成熟的人则知道,即便我在很多时空受挫,我还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时空增加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所谓韧劲,就是可以拿时间与空间,做生能量与死能量的转换。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韧劲,轻易不会再破碎,最终会形成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累积与空间转换,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生能量就变强了,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是“我能行”。

孩子的愿望最好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会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提供帮助时要给予孩子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生的能量。当他们靠自己力量遇到挫败时,父母要做一个容器,不越俎代庖。孩子在小事上锤炼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后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最终在大事上也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成人锤炼自我效能感的办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试着先去做好一些挑战小的事,然后不断升级事情的难度,先在头脑上知道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你的经验和能力都会增长,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另一个办法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并且寻求大家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将死本能转换成生本能。

挑战舒适区

锤炼,就是有东西像锤子一样击打你,一股能量攻击了你,并唤起了你体内的一股能量,你一开始体验为死能量,担心它会伤害你甚至杀死你,但你承受住并化解了它,它转化成了生能量,你因此变得强大。我们的心灵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不断被“杀死”的过程,每次关键死亡能量的锤打都在自我承受范围之内,你借助你的自我和别人的帮助,成功将其转化为你能掌控的生能量,你因此得以滋养和强大。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舒适区,是指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习惯了的舒服区域,如果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到不安,闻到死亡的能量。有的人舒适区非常大,因此他的自我疆界和自我灵活度都很高。

成长的过程,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最初胎儿时,子宫就是舒适区,婴儿时是妈妈的怀抱,幼儿时是家;成为少年,范围开始扩展到学校,甚至还可以旅游世界,但仍要父母支持;成年后,舒适区可以无限延伸……但也有太多人,舒适区就停留在了妈妈的怀抱中。

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最初你觉得自己是神,但发现只是个人;接着你希望自己是强大无比的人,但发现太多人比你强;你还希望自己能迅速长大成为强者,可发现不行,需要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并且强大都是你投入的结果……成长要循序渐进,先在幼小时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后随着长大,各种挑战都没有摧毁自我,而逐渐更为强大。

人与人,人与环境,真是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时,才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

连续与断裂

在我们的感知中,连续就像是生,断裂就像是死。这导致我们会喜欢连续而排斥断裂,当我们生能量比较足时会制造连续,死能量占统治地位时会制造断裂。比如我们惧怕关系中的分离,渴望关系中的连续。当一个关系能像是一个连续体,我们才会感觉到安全,才会在关系中投入,灌注生的能量;如果关系中积攒了大量死能量,这股死能量就会去破坏,攻击我、你,或者关系。

绝不是说生能量就是好,死能量就是坏,连续就对,断裂就错。实际上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死能量去毁坏一些该毁坏的东西,比如结束一些不想交往的关系。

现代社会崇尚理性,贬斥感性。因为理性思考容易是连续的、显性的、更容易把控的,而感性的情绪和情感,则是不容易捕捉的,因此像是断裂的。我们惧怕死能量,喜欢能满足自恋的感觉而排斥伤害自恋的能量,所以会制造思维的连续以对抗感觉层面的断裂,也因此觉得感性世界不如理性世界更正确。然而感性的体验世界才是存在的实体本身,理性只是对感性的观察,如果我们把理性这个镜像世界视为根本而排斥作为实体的感性世界,那就本末倒置了。

理性和理性的连续都不能让我们真正体验到活着,一旦能体验到感性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身上连续流动,我们会喜悦无比,这才是真正的活着,是生命力自身。当能不断去碰触、理解、拥抱乃至活出那些被视为不好的感性力量,比如恐惧、软弱、恨、自恋等,便能越来越深地做到这一点。当真能做到让生能量和死能量都可以在自己的体验世界乃至关系世界里酣畅淋漓地流动时,这就是自由,也是无常。

感受



总结



心灵成长之旅|第十七周:锤炼生命的韧劲_第1张图片

延伸阅读:

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即“推迟的满足感”,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说克制欲望的能力。

延迟满足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孩子需求,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想做的事,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它的反面概念是即刻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就是要立即体验快感、满足感,一刻也不能延迟,简单说,就是“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要”。

家庭教育总强调延迟满足,一个人相信在更长时间内,因投入和机会的增多,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所以满足的时间可以拉长。因此,如果希望孩子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必须帮助孩子形成这个感知——随着时间累积,靠自己努力与必要帮助,我的重要愿望会实现,虽然遭受了一些挫折。

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从心理学的角度,你的舒适区是一个你人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让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觉的边界。

简单通俗地说,你的心理舒适区就是让你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并且不会引起你的焦虑的心理边界。最简单的舒适区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习惯,你习惯待着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习惯相处的人、习惯表现的态度……总之包含了你所习惯了的一切事物。

                                                     20171029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成长之旅|第十七周:锤炼生命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