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毛衣”引发的对话

织毛衣的起因源于小儿(六岁)。与哥哥六岁时的“成熟”不一样,小儿还一直维持着他的“呆萌”。表现之一就是他对毛绒玩具的宠爱:给他的毛绒玩具读书,盖被子,搂着、拍着,嘴里念念有词,哄他的毛绒玩具。他最喜欢的是以下这个叫皮卡丘的,每天连上学都带着。有一天,小儿跟我说:“妈妈,天冷了,你能不能给皮卡丘做件衣服?这样他的肚子就不会着凉了。”我本以为他不着调,过一会儿就忘了。没想到他连着几天都跟我念叨这事儿。看着小儿一脸严肃和期待的样子,我实在无法拒绝。于是琢磨着给皮卡丘做件衣服。无奈手工太差,尝试了几种方案都未果。


“织毛衣”引发的对话_第1张图片

后来大儿提醒我可以给皮卡丘织件毛衣,其实也是大儿自己觉得织毛衣好玩儿,想掺和一下。于是从绕线团、起针,到后来的编织过程,大儿都饶有趣味地参与着,还专门让我给他一些线,手把手教他织,他笨拙的手法慢慢也熟练起来。我利用琐碎的时间,很快把皮卡丘的毛衣织好了,看起来还不错。小宝儿拿到学校去,碰见人就给人家秀。


“织毛衣”引发的对话_第2张图片

大儿又提出让我给他织条围巾,我提醒他手工织的围巾不如买的好看,他还是坚持要,他觉得妈妈织的围巾很酷。于是我带他去商场,他自己挑了圣诞节风格的花色,我开始织围巾。

放学接大儿回家的路上,我俩的一番对话如下:

大儿:妈妈,你开始织围巾了没?

妈妈:开始了。

大儿(欢呼雀跃):欧耶!

大儿:妈妈,你喜欢织毛衣吗?

妈妈:挺喜欢的,可是(还没想好怎么说)……

大儿(着急了),可是什么?可是什么?

妈妈(仔细思考了一下):妈妈很喜欢、很享受织毛衣的过程,慵懒地坐在那儿,不动脑子。一针一针地织毛衣,和你们说着话。真的很享受。只是妈妈每天有这么多事情要干,织毛衣就干不了更重要的事情了。感觉织毛衣有点浪费时间(Kill time),有点儿guilty(负罪感)。

大儿(乐了):啊?!怎么会这样?太搞笑了!

妈妈:你呢,你会不会这样?

大儿:我才不会呢?!我要是享受、喜欢做什么事,我就会去做!

我俩都哈哈大笑。

其实这一番对话反应出我一直以来的行事准则:要事优先(First Things First)与自律。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样的事情被归为要事。早些年“要事”的定义是:学习,工作,上进等等这些所谓“有用”的、有意义的事。后来不上班了,但也一直保持了上班时的作息和时间安排。白天,尤其是上午,只安排“有意义”的“正事儿”,比如:阅读非小说类(Non-Fiction)的书籍,翻译、学习、备课,讲课这样的事。而娱乐之类的,比如读小说,看电影、追剧,购物、烘焙等“没什么追求”的事,我都倾向于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身体状态比较放松,慵懒的时候。然而,下午三点孩子就放学了,等到晚上孩子睡着,想要放松一会儿的时候,我往往已经困得不行。所以娱乐、放松,做喜欢的事往往就成了“非要事”而被无限延期。织毛衣这个小享受,要不是因小儿要求,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拾起来的。买现成的省时又省力的,哪里需要一针一针地去织?!太浪费时间了!

也是在最近这一两年,我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这些年的生活是:“太专注于做所谓“正确的”事情,而忽略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因而生活了少了些乐趣。于是慢慢开始一些新的“有趣”的尝试。然而何为正确,何为有趣,完全就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自己的喜好了。

另外我老拿自己那套“自律”的标准要求孩子,而孩子可不愿意一回家就“要事优先”,肯定愿意先玩儿个痛快,放松放松。于是也引发了母子之间的诸多冲突。上面的谈话中就能看出来,孩子说:“我才不会(guilty)呢!就想先玩儿个痛快!”哈哈哈,又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P.S. -- 刚才读到孩子学校(直到12年级)校长博客上介绍自己最完美的一天应该这样度过(按时间顺序)--My perfect day in this order:Wake. Coffee. Read. Ski. Write. Ride. Debate. Watch. Eat. Sleep. (醒来,咖啡,阅读,滑雪,写作,骑车,辩论,看电视、电影?,吃饭、睡觉。)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正事儿”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织毛衣”引发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