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者阿峰,家乡四川三线小城,清华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北京,面对家乡的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想问我如何看待孝顺与梦想之间的矛盾。
我刚提笔想回答,就得到了一个噩耗—-先生的外公去世。
那么,就着这件事,阿峰,我们来谈谈吧。
留家乡还是去远方?看你的梦在哪里
外公90岁高龄寿终正寝,儿女均在身边,也许这是轮回最好的方式了。自从外公状态不太好,舅舅上班时2小时回家一趟,两个女儿也轮番回家,精心照顾。就连作为外孙的先生,都常年负责交水电煤气费、送福利卡,还租轮椅推着外公去上海看过世博会。
如果你要问先生,你的梦想是什么,他会回答你,一家人开着大吉普,划着皮划艇去野餐。
这甚至算不上是梦想。可是,他实践着他的梦,这样的一家人,无比平凡普通,相亲相爱,最初先生甚至连旅行时都会想家。
上周我去香港办事,和外资保险公司及银行打了交道,所遇之人,无一不专业、热情、高效。停留三日,我就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极大的迷恋。
在这里,有脚步匆匆的如织人群,也有维港边一坐一天的游人;有最港味的茶餐厅,也有殖民残留下的西餐习俗;这里的人会粤英混合说「我睇会handle的啦」;在这里,庙街与轩尼诗道共存。冲突又融合,多元又传统,而这些,是在内地无法感受到的。
我邻居的女儿,人大毕业后去了香港,从一句粤语也不懂到现在应付自如;放着家里别墅不住,在香港买了蜗居;放着老家关系网不用,非要在香港从基层干起。我想,选择去这个压力与魅力之都,提升自我,扩展舒适圈,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幸福,不是她的梦吗?
当你带着无比好奇和充满探索的心情到了远方,收获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抓住了故乡没有的机遇,结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有趣朋友时,你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当然在故乡暖意的生活不是一种错。过年时,和同学们聚会,看到大家自在轻松,带着可爱的孩子,父母就在身边,享天伦之类,我也不是没有过羡慕。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说「我也走过了北上广,我也不是混不好,可是,我依然牵挂我的小城,于是我回来了」,听后我很动容,如果,你的梦里没有远方,那么何必出行?
所以,不管选择远方还是家乡,前提是你的梦在那里,而不是因为你是家人的附属品,因为尽孝被迫留下。
所以,阿峰,往小了说,你离开小城是实现个人价值;往大了说,就是社会比家人更需要你的才华。你的家长,承载的是大爱;而你,也承担了更重的社会责任。
再谈孝:养老的责任由谁来担?
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独生子女的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2人担负4个老个人的赡养责任。家长老去时儿女却正值奋斗期,上有老下有小,要全方位顾及到老人是不太可能的。
这已经不是家庭的问题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从事金融工作的原因,我对国内出现的高端养老机构,比如泰康保险投资的高端养老院有了深入的了解。
整套设计全部取自美国著名的太阳城养老社区。独立公寓、专属管家、符合老年模式的装潢设计、花园环境、配有营养师的食堂、各种兴趣班、毗邻三甲医院、对接国外最先进的治疗。
这样的模式,既不影响孩子家庭,又有利于对自己的身心。孩子闲暇时可以来探望同住,老人也随时可以坐大巴回家,甚至还可以候鸟模式,冬天申请去三亚的机构享受温暖。
所以,除了买大房子接来同住、分住在一碗汤不冷的距离,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可以采用这种辅助的方式,让商业机构和自己同步承担起养老责任。
当然,中国传统思维接受新鲜模式还需要时间。不过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慢慢接受,曾经老人也都是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为了「养儿防老」甚至重男轻女,现在不也男女平等,不管儿子女儿都和老人分开生活了吗?
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带孙子也不是老年人唯一的寄托,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独立优雅。年轻的时候,用体力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服务,何乐而不为。
故乡,是出生的地方,承载的是童年的回忆和家的味道。也许你的故乡,就是繁华的上海,从小就见识满满;也许你的故乡是江南水乡,给了你如诗如画的记忆;也许你的故乡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你有它的坚强和灵性。
如果你的梦想就在你的故乡,那真是上天的眷顾。可如果你觉得这一生要用更多的体验来填充,你不满足于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不想用家乡话谈恋爱,不想在闭着眼睛都不会迷路的街道走一辈子,那么奔赴远方吧,古往今来,人海流动,都是顺着梦想的方向。
你离开,它才真正变成「故」乡,当你在远方梦想的战场站的足够久,你就会沾染上另一座城带来的气质,那些离别时父亲关注的目光,夕阳下母亲的叮咛,都只是你坚强而不愿意使用的后盾。
慢慢的,故乡才变成了回不去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