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113】

2017-03-21 华杉

面对别人的批评和不理解,很难做到不动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太难了。王阳明要编《朱子晚年定论》,也有面对批评的压力原因,也是一种“意气用事”,所以编出来之后五百年了,并没有人同意他摘抄那些朱熹的话代表朱熹的思想。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周道通来信说:

先生您关于致知的学说,今年春天再次承蒙先生教诲,已经明白该在何处用力,觉得比朱熹的旧说更加简易明白。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加上格物的意思,让他知道下手的地方。本来是致知和格物是一并下功夫的,但是对于初学来讲,不知道下手用功,还是要跟他讲格物,他才晓得致知。

王阳明回信说:

格物就是致知的工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晓得格物了。如果不知道格物,那致知的工夫也一定不晓得。最近我有一封信跟友人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抄一份给你,你仔细读了,自然明白。

王阳明抄给周道通的,是哪封信,《启问道通书》上没记载。我们也不再这儿讨论这问题了。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周道通来信说:

如今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人,还没有止息。我常常对学友们说,正学不彰明已经很久了,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照着先生您的“立志”二字来点化人,如果这人能够辩清自己的志向,决意要做这学问,自然已经是大段明白了。朱熹、陆九渊谁对谁错,无须争辩,自己自然就能觉察。

另外,我自己,有时听见学友中有人非议先生的话,就会动气。朱熹、陆九渊两位先生,之所以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纷纷议论,也可以看出二位先生的功夫还不纯熟,而且也有动气的毛病,鹅湖之辩,双方都有些意气用事的话。明道先生程颢就没有这毛病,您看他和吴涉礼(疑为吴师礼之误)讨论王安石的学说时说:“请把我的观点告诉介甫,对他可能没什么用,对我肯定有用!”为什么呢?他可能不需要我的观点,但是我的观点需要他的批评啊!

程颢先生这是何等从容的气象!我曾经看见先生您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引用程颢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这样想,是吗?

王阳明回信说:

你这一节议论,非常好!希望你能把这认识告诉所有同学!各人只论自己的是非,不要论朱熹、陆九渊的是非。拿言语来毁谤他人,最是浅薄。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整天叽叽歪歪过日子,这是用行动来毁谤,这样的毁谤就严重了。凡是天下议论我的人,如果我能从他们的议论中,取得好的,有益的部分,那就是对我的砥砺切磋了。那么,对于我来说,他的议论,,无非是警惕反省,修身进德之处。古人说:“攻击我的短处的人,就是我的老师。”难道我要去厌恶我的老师吗?

周道通和王阳明这一封通信,信息量很大!讲讲学习体会:

一是不要管老师对错,老师对的,我学习,笃行。老师错了,错的部分和我没关系,放一边就是。同学们的毛病,是专给老师纠错,一下课,迫不及待找同学交流:“我觉得这个老师也不怎么样嘛!你看他那个地方就讲得不对!”上了一个半小时课,只记得老师讲错的地方,这课上得多亏啊!为什么是这样呢,王阳明说过,这是“胜心”作怪,上课他就想胜过老师,读书他还想胜过古人呢,说朱熹不对,陆九渊不对,说在这一点上朱熹和陆九渊都不对,王阳明也没说到点子上,就显出自己学问最高了。

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不在给别人打分。所以“学习第一在立志”,如果是为自己的志向而学,不是为让别人觉得我有学问而学,则“持志如心痛” ,一心只在那痛上,每学到一点都往自己身上招呼,一听到别人批评也赶紧对照一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所有这些毛病都没有了,就是道通说的“已是大段明白了”。

大段明白,也还有一小段不明白,就是面对别人的批评和不理解,很难做到不动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太难了。王阳明要编《朱子晚年定论》,也有面对批评的压力原因,也是一种“意气用事”,所以编出来之后五百年了,并没有人同意他摘抄那些朱熹的话代表朱熹的思想。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没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错;闻过则喜,也没错。但是好多人,他那哪叫批评啊!或者纯粹出于嫉妒,或者出于恶意攻讦,怎么面对呢?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当成成功奖章。被群起而攻之,是成功者的特权。你被攻击得再多,也没有美国总统被攻击得多,因为他最成功。你站得高了,成功必然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别人的不服,别人的嫉妒,他自然要攻击你。你享受这种攻击就是了。

二是克劳塞维茨的话:“批评意见无论多么荒谬,至少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有的攻击真的很好玩,完全匪夷所思,你肯定想不到他会从这个角度来,这你就当了解他人来欣赏吧。

三是尽量不要回应攻击。比如在微博上,经常看见有人跟粉丝骂战。然后悲愤,全世界都是坏人!其实上来骂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对他好的粉丝都是默默关注。个别留言赞美的,他觉得是应该的,不珍惜,不搭理,全力评论转发那些恶意批评他的。这就不断地冷了赞扬者的心,而激起了攻击者的斗志。所以不要回应批评,要全情评论转发赞扬,你的微博账号上赞扬就越来越多。人性的弱点就是,谁对他好,他不理睬,不珍惜。而谁批评他呢,越是恶意的没道理的批评,他越重视,跟人怼。然后悲愤说人们都骂我。其实是自己选择的,把关注留给敌人,把亲人打入冷宫。

所谓“人言可畏”,都是自己筛选出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传习录》【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