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知识,不过是“爸妈的朋友圈”

微信在爸妈年龄层的普及,诞生了一个形容词“爸妈的朋友圈”,指老爸老妈的朋友圈,经常转发的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

作为子女,总是对那些内容表示不屑,也会苦口婆心的告诉长辈那些都是谣言,要小心,当心上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总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眼界,一眼看出爸妈朋友圈的谣言,那如果我们本身获取的信息有误,还能一针见血吗?

产生这个疑问,源于今天看到的一个小问题,自己一直信以为真的信息,却被证实是谣言,真真打脸。


上午看到的一篇讲冷知识的文章,提到牙膏底部的色标,是为了封装和裁切时给机器感应,跟传说中的“颜色代表健康绿色程度”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愣了一下。

因为在看到这篇文章的前一秒,我还一直坚信“绿色代表成分天然,蓝色次之,黑色最化工合成,不好……”

想来应该是在大学使用扣扣空间时期,看到的牙膏色标与成分及天然程度的文章,然后没有半丝怀疑,就把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库。

还记得在超市的某个场景:牙膏装在盒子里看不到底部色块,为了尽可能调到一支天然成分的牙膏,小心的抠着牙膏盒底部,企图通过窄窄的缝儿看到底部的色标。最终当然是没有看到,不无遗憾。

这一切,如果被掌握了正确知识的人来看,多么可笑,多么像我们现在看爸妈朋友圈时的感受。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而立马否定了原来的知识,它敲开了我怀疑的缝儿。我搜索了百度百科、知乎等平台,也看了牙膏生产封装视频,才肯定“色标=天然程度”确实是谣言。

所以,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坚信呢?追根到底,还是对信息来源的肯定吧。

当时玩扣扣空间,大家转发的各种文章,现在看来,除了一些技巧使用方法类当时所谓的“干货”和不少鸡汤,不乏有谣言。当时也没有去“怀疑”也不去求证,仅仅是被动的接收和相信。

那现在呢,其实也是一样呀。

老爸老妈之所以转发那些内容到朋友圈,就是因为相信呀。

我们每个人转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内容表示肯定或态度呀。

就像编辑课里老师讲到的:看新世相的觉得咪蒙的都是鸡汤,但也有其他人觉得新世相是鸡汤啊。

我们总是愿意去相信我们所希望相信的,我们看到的也是我们想看到的而已。


为了不再自己坑自己,唯有对所接受的信息先持怀疑态度,然后去求证。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信息都自己一个个去求证,只有挑选几个信得过的信息源。

比如:针对一个主题看书,除了看正方也要看看反面的主张;

比如:挑选几个客观公正信息全的公众号

比如:信息的求证,找专业网站的权威文章而不是评论性情绪性的短评论

比如:多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呢”

……

至于所谓“爸妈的朋友圈”,用帮助代替笑话。因为你笑话别人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人,在笑话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以为的知识,不过是“爸妈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