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_第1张图片

高一那年,第一次看卡梅隆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此后每年我几乎都会回看一遍。高三年,泰坦尼克号出了3D的版本,高三学子自然只能选择在题海争渡,那怕之后有机会了,有时间了,我也依然选择2D的版本。3D展示给我的是感官享受、科技,而我要找的却是那份厚重。

情人节那天,电影院再次重放这部经典,我一个人跑去看了。像是某个庄严的仪式,只适合一个人静静出场一般。

一眼万年

整部电影,最令我动容的一个场景——不是男女主角落水后的生离死别,也不是那些挣扎的乘客,而是女主角的母亲Ruth在救生艇上的那个回望。在Ruth那双眼睛里,我看到了裂缝,看到了石头的裂缝。女主的母亲一出场就如同一尊行走的雕塑,精美、高贵却毫无温度,无懈可击的优雅微笑永远不达眼底,真真是大师雕刻笔下的大理石雕像。Ruth在救生艇的那个回望,是卡梅隆给她的最后一幕,也是这尊雕塑最最生动的一幕。我从裂缝中似乎看到了她的体温。她到最后也没有留下眼泪,悸动而惊慌的眼里倒映出那艘即将且终将沉沦的巨轮以及那些在死神手里挣扎的人,也许那些人里还有她的女儿和那个被她视之为害虫的Jack。最后的一眼,她像个旁观者,却又参与了整个故事。我总觉得她的眼睛里还有个人影——是我,而我也像她那样是个参与其中的旁观者。我很想问Ruth,目睹了这场生死,剩下的人生还剩余什么,生死最简单,而生命最值得敬畏。导演没有告诉我们上岸之后的Ruth如何过完此生,而我觉得,她的后半生一定比前面的半辈子过得好。生死是个圆点,环绕一圈之后,剩下的人生再如何艰难也算是圆满了。

那些绅士

这次再看泰坦尼克号,我看到了很多不在主线的“大人物”。导演借rose之口介绍了当时的全球首富,而沉船的时候,这首富一闪而过——穿着整齐,在大厅等待死亡。船长、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师、上校......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最后都伴着这“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沉入了海底。何为绅士?不是“hold the door”也不是“ladies first”,而是在生死一线的时候,穿戴整齐,从容地与骨血里的“礼仪”一同沉没。那是许多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我们简单而粗暴地把他们的举措形容成“尊重妇女儿童”。我们的志士为国献身,为自由、为理想,为妇女儿童而亡的人,在中国不足以称之为英雄志士,只是——“见义勇为”。一位身价足以造几十艘泰坦尼克号的人,竟然无法在救生艇占有立锥之地。

终极难题

故事结局留给我们一个终极难题,如果Jack没有死,穷小子和白富美会天长地久、举案齐眉么?这个问题谁都无法回答,但是,我愿意相信rose的选择,也相信Jack不会永远只是一个穷小子。Rose的目光精准而毒辣,在那个浪漫主义横行的时代,她懂得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喜欢现代主义something毕加索的抽象笔法。同时,她也说过,Jack很有画画的天分,可想而知Jack的才艺确实有独到之处。Rose在交谈中还提到了佛洛依德的性学研究,在散步中注意到了救生艇的数量不足以承载船上所有人。晚年的时候,百岁老人的屋子里满满的生气,满满的生活热情,苍老如松树皮的双手捏着陶瓷。这样一位看似叛逆的富家千金骨子里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独立、审美、热情和观察力。最后是否共白头已经不重要了,她有着充分的能力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至于Jack,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许多与之相似的美国梦践行者——年轻、朝气、才华、善良。泰坦尼克号靠岸之后,Jack会踏上美国,那一片曾吸引无数开拓者的机会之地。Jack的故事也许会变成另外一部小说的前传——《伟大的盖茨比》。但是,任何结局都是俗套的,在最狂喜或最动情的瞬间戛然而止便足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