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实现跨学科解决问题?

查理芒格说过,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尝试跨学科打击,利用多学科多角度并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本身是心理学出身,最近又学习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所以自然想到说如何里用经济学和心理学一起来弄这个东西。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两个学科都有个共同的研究对象——人性。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一切关系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并且两个学科都含有时空维度。

不同的是,心理学跟这从内在的运行,而经济学更侧重环境和人之间的互动。其实非要很清晰地界定并不容易,但把两个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其实是会有强大的效果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如何利用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下面2类问题:

人和人交互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市场,我觉得范围小了,哪怕是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有经济学。

《影响力》这本书里面说到的互惠,最早就来自经济学。你为别人先做了一件事,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对方更加容易答应。

如果父母能够利用还互惠原理,其实是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帮助孩子学会公平意识地,但这里父母要注意一点就是孩子不可能像成人一样,马上快速学会那套东西,所以这里也要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比如学龄前的儿童,父母怎样表达他们才听得懂,学龄后,进入青春期又该怎么说。

这就是经济学里说的互惠原理和发展心理学知识的结合。

人在团体中的问题:

经济学里说到的“沉默成本”的概念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咱们中国人爱喝酒这个现象的,“我为了让你信任我,不惜用酒精伤害我的身体”,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酒局上,为什么有些人为了签单要喝那么多。

但是如果我进一步问,怎样利用心理学,让人既可以少喝还能签单呢?

那么咱们就可以结合起来说了,一方面关系里需要沉没成本的投入,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如果一个酒桌上,大部分人都不喝酒,只有1个人喝酒,那么这个人就算喝,也喝不起来,也喝不了多少。

而一个人就算不怎么喝,遇到周围人都是海量的情况,酒量也会增加。

环境会让人“从众”,有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沉没成本”,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决定的,想签单,你让周围都坐的是不喝酒的小女孩,你只要比其他人多喝点,问题就不大了,如果周围坐的都是山东的老板,我估计你这顿也没办法不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实现跨学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