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杂记一

最近在读刘墉的励志珍藏系列。当下,读过《超越自己》之后,开始读《创造自己》。这本是一套买给12岁女儿读的书,我先替她预览一下,没想到自己却认真读了起来。感到字里行间,有我经历了38载人生还未透彻的智慧,一时不能确认,对女儿来说这套书会不会只是一套故事书,权当杂记来读?当然,当作杂记来读也是好的,只要她读进大脑,哪怕当下隐藏起来,未来总有一天会想起这些,转化成智慧的养分。

于是引出了我长久一直萦绕的思考。因为自己前半生的不透彻,我总想替女儿规划好她的未来,什么年纪要如何,到了什么年岁该如何。畅想是无所谓的,但止于脑海吧。这类的想法每每想到半途便会被我自己打断,因为人没有办法替另一个人做规划——人连替自己做的规划都未必能周全,何况是另一个个体?但这并不表示我不会思考女儿的问题。确切来讲,我应当思考的是如何做一个母亲,这个“母亲”的身份将带给女儿什么样的影响。

女儿年幼,对于“人生”这玩意儿还没有过多的想法,她的脑海里有个念头:我应当追求“好”。但如何去追求,她是没有章法的。我思来想去,只有“强大我自己”一种方法是妥当的。为什么想着女儿的事情会回到我自己身上呢?我思考的确实是如何帮女儿一把,让她去实现她自己的那个“好”。在她更小的时候,我会找来很多的事例,说很多的道理,给她提前的,高瞻远瞩的灌输,希望等她遇到事情能像搜索数据库一样,搜出一个“正确”的想法、观念、指导思想,然后列出一个靠谱的执行方案。但渐渐地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孩子对于人生道理宥于阅历,总是与事实串不起来。并不是说女儿年幼时说的那些全无用处,而是若非遇事再加点拨,她是完全想不起来的。必得加以引导,提些问题来为她搭建一个思考的路径,她在问题的引领下,才能把过去听在脑子里的东西和眼下现实的事件串联起来。所以,我觉得让女儿把这套书当作杂记读下来,说不定是一笔预埋的宝藏。

宝藏虽好,也得挖出来才是宝藏,一直埋着,那叫地基。用宝石铺路这种奢侈的事情,想来就觉得牙疼,又不是星光大道。所以如何把智者的智慧引领进女儿的思想,是考验身为父母的功力的事情。要不说,父母的水平线是子女的起跑线,我一直以为说的不是父母的金钱物质水平,而是思想水平。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此话有理,千古不破,起码当下社会不破。所以身为母亲,精进自己思想上的水平,和提高物质经济的水平,才能在女儿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形时从思想上指引她,从物质基础上支持她。在面临她人生的通道的时候,才可同风起,才可扶摇直上若干里。

事实上,父母能为子女做的并不止引领与支持,还有示范。就好比,我要求女儿在暑假翻译英文原书,文笔方面不作要求,但你得把全英文的小说自己动笔,翻成中文。小说里很多单词她不认得,于是拿个本子,一个个抄下来,查词典,然后背。再回头去看那一段英文,动手翻译。孩子么,难免不耐,坐得一会,查了数个单词就开始屁股底下长刺。但抬头,母亲端坐一旁,认真看着书,写着文章,她又低下头去,拔了屁股底下的刺,继续查她的词典。如是半天,我固然坐得也不耐起来,但女儿到底没好意思站起来,伸了两回懒腰,竟也坐了一上午,翻译了好几页英文。而我,要捆着自己做女儿的榜样,竟也看完了半本书,写了一篇文。

看,教育子女,最终是落实在自己身上,然后互相成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暑假杂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