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_第1张图片
一面成就,一面灭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其作品《自卑与超越》的开篇抛出一个观点: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这本书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离不开三个类别:职业、合作、亲密关系。追求人生的意义应该以此为基础,然而每个人的感知思维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

就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对世界的定义一样。道说:是人间;佛说:是六道之一;上帝说: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是存在;历史说:是时间的累积。

所以不同的人会赋予其人生不同的意义。作者指出:以自我为中心对生活中的事物加以衡量是不严谨的。真正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也就是为别人做出多大贡献,你才会有多重要。

心灵支配者我们的肉体,如果心灵遇到困难又没办法解决,我们的肉体就会不在状态,比如很多人在失恋后通常会借酒消愁,失去双亲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

自卑情节的产生是通常是因为心灵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节,其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一个趾高气昂的人可能会通过大声讲话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多数人的自卑表现为没有底气。

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根源以及最简单的表现形式都会如实反映在记忆中。早期的记忆至关重要,一个人在五岁之前,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其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幼年亲眼看到死亡并对死亡恐惧的孩子,很可能会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在面对死亡时,要比平常人更有办法。

往往家庭出现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问题少年的几率比较大。在家庭当中,母亲像一座桥梁,连接在婴儿和社会生活之间。如果婴儿与母亲(或者与母亲所类似的角色)之间无法建立联系,那么,他就会走向灭亡。

母亲的陪伴让孩子不缺爱,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这会直接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父亲的角色同样举足轻重,六岁后的孩子需要父亲为他树立勇敢的榜样,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所以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比幸福的家庭要大很多。

学校是家庭的一种延伸,老师和父母的角色很相像,学校用系统的方法指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明天。很多老师通常会惩罚捣蛋的学生,可效果并不会很理想,我们必须找到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引他们。

假如一个孩子在家里是个乖乖仔,在学校却很捣蛋,很可能是父母给他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家庭环境,而学校则满足不了他的条件。他要的很可能就是那种存在感,对他多一点关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_第2张图片
孩子都需要关注与陪伴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兄弟姐妹之间会争夺父母的宠爱,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想要的关注,比如大声哭泣,比如装病等等。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最好相差三岁,这样就能避免这种不良的竞争方式。

现行的教育体制总是告诉学生如何取得好成绩,高考更是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体验。学校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至于培养出很多智商高情商低的学生。进入社会中体验到的挫败感会让他们的心理出现的更大的问题。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生活的本质是合作,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合作。生活中被定义成loser的人,都相对缺少合作的能力或者意识。比如那些犯罪分子,精神病患者,轻生的人……他们固步自封,自己画个圈圈,圈住了人生的可能。

教会孩子同他人合作,才能让他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方式。

关于亲密关系,幸福的婚姻离不开两个人共同的经营。有一个观点很重要:在家庭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尽管在收入上存在差异,也不应该有尊卑之分。在经营爱情当中,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对方多过自己,幸福的婚姻大致如此。

阿德勒还指出:梦是一种常见的心灵活动,并没有那么神秘。一般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又没办法去解决时,我们才会寄托在梦里面。梦的目的在于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遵循常识,而不是通过梦来寻找启示。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有性别之分,所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离不开职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类别。哪一个类别下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虽然家庭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但自卑情节也不是不可治愈的。解决自卑感就要找到相应的切入点,然后对症下药。

《自卑与超越》离现在已经很多年了,但其中的观点至今仍非常受用,当然也有需要更新的地方。对待知识,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本书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教育孩子,所以非常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德勒——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