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媽媽

找媽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

绘本故事里,总有童真与诗意相遇。

你的妈妈是驼羊吗?一只小驼羊四处找妈妈。她先后遇到了蝙蝠,天鹅,水牛,海豹,袋鼠,认识了很多朋友,了解到他们各自不同的习性。他看到别人,也从别人眼里看到自己。终于,她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也明白了自己与其他伙伴的差异。绘本里展现了孩子對於媽媽的依戀和認同,孩子如何通過媽媽的眼睛看到自己,確認自己;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到底是怎樣的,在依賴和獨立之間如何平衡,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不斷要面對的課題。

這個故事有點像是外國版的小蝌蚪找媽媽。無論是小蝌蚪還是可愛的駝羊,他們都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斷分辨著,確認著,逐漸認識到媽媽是怎樣的,自己是怎樣的,自己和別人有什麼區別,有什麼相似,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的獨特性是怎樣的。同時,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也在體驗著分離,有焦慮擔憂不安,孤單無助,茫然无措。他們需要獨自承受這些,也會學著尋求外界的幫助,學著結交各種朋友。這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有艱辛曲折,也有重逢的喜悅。

繪本里生動展現了各種動物的不同習性,通過小駝羊的不斷追問,澄清了他們之間的區別,各種動物的特色栩栩如生。倒掛的蝙蝠,長脖子的白天鵝,陸地上愛吃青草的牛,水裡愛吃魚的海豹,飛奔的袋鼠,他們形态各异,也都能成為朋友,在一個世界裡和諧相處。直到小駝羊找到自己的同類,都是大耳朵長睫毛,都屬於同一個牧群。這樣的歸屬感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知道世界上有跟自己相似的同類存在,惺惺相惜,彼此理解和支持,孤獨的人生从此也會少些孤單落寞。

故事結尾,是一幅寧靜的畫面,湖邊,樹林,山坡,小羊駝俯身在媽媽懷裡沉沉睡去,周圍都是自己的同類。月色皎潔,小羊駝在睡夢中,似乎還在跟媽媽耳語著什麼。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媽媽的懷抱,感受安全。和媽媽分開時孩子能否承受能否自立,與媽媽重逢時孩子能否迅速恢復情感連接,是判斷親子依戀關係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有的孩子難以分開,哭鬧不止,有的孩子麻木呆板隔離情感,看似毫無反應。有的孩子在媽媽回來後拒絕再靠近,有的孩子則大發雷霆糾纏不休。這些或矛盾或迴避的依戀模式,都會帶入我們成年後的人際情感關係。影響我們,困擾我們。

所以,培養孩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才能讓孩子無論獨處,還是與媽媽在一起時,都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並有能力與同伴相處,包括尋求周圍可以獲得幫助的資源。小羊駝可以在動物世界遊歷,探險,也因為她有不錯的自我功能基礎,可以面對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是小羊駝的本領,也是媽媽一直鼓勵肯定,提供足夠情感支持的結果。而我們日常所看到的一些熟悉場景,有的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斷哭鬧,要這要那,父母的呵斥或縱容都無用。有的孩子則表現得彬彬有禮,既活潑靈動又有所節制。平時家庭养育方式的烙印,清晰可見。

小羊駝找媽媽,在尋找的過程中,她也找到自己找到夥伴,確認了自己的位置。最初,孩子的自我認同源於媽媽的母乳餵養,源於吃喝拉撒的各種基本需求被及時滿足,各種情感需求被及時回應,然後孩子被這樣的依戀滋養,才能逐漸形成延遲滿足的能力,逐漸開始承受各種挫折。包括短時間與媽媽分離,包括有時回應不及時,包括環境的變化,包括自己的各種情緒等等。

生活工作中,我們都會碰到那種過於依賴或過於獨來獨往的人。早年養育過程缺乏足夠關愛,所以他们或者一直在繼續找媽媽之旅,抑或因太過絕望而放棄、斷絕了依戀任何人的想法。或者因为被溺愛過度,未能及時完成分離的任務,以至於只能繼續與媽媽共生在一起。

故事到此結束。生活仍在繼續。圍繞找媽媽的各種腳本仍在持續上演。或者,我們只能不斷重複那個老故事,哭喊著要媽媽,找得到或找不到那個最理想化的媽媽。或者,我們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改寫那個腳本,加入自己的原創。學著关爱自己珍愛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接受媽媽的局限与局限無力。

我們也可以努力做個刚刚好的媽媽,即便不完美,但能夠以更温暖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多些陽光燦爛,自由自在,少些我們曾經歷的痛苦輾轉,掙扎無奈。月色如水,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這樣的心靈靜謐。

找媽媽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mz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