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男孩不该走的路》-父子关系

本文摘要:

本文算是我的读书笔记,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书中的内容拆解给你,希望以一条家庭教育的主线为你呈现本书的另一个摸样,我会将本书进行多次拆解,本文是第三部分。

本文主要论述了父子关系。从男人间表达爱的方式;父子关系的心理学特点;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共同纽带的建立。共计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为了节省你的时间,你可以直接跳至相关章节进行阅读。

另外,文末有心理学彩蛋,请注意查收。

拆书-《男孩不该走的路》-父子关系_第1张图片
美国十大教育畅销书

备注:本文出现“引用”的地方,均来自原文。


看心理学书籍,很容易触碰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即便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总让我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父子关系,会不自觉的去反思、去思考:这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后续影响。

父子间的相处之道就如同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千百年来,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好像未曾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家庭教育中,父亲永远充当着一个辅助的角色。

可惜的是,在这些轮回中,父子间的很多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即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心里学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但潜意识里你就是会朝着这个方向,按照自己所经历的父子关系,无意识的处理现在的问题,不管这个方法是否正确。

我在孩子4岁时,有种很强烈的体验:觉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像父亲。我体会到了那种父爱给我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刻意的抑制着,它可能会给我带来的坏处。我的内心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重复过去已经发生过的错误,要多陪孩子,要多和他交流。

对一个已经意识到潜在问题的父亲,我想他的内心是焦虑的,他期望着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妥当的方式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只可惜,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我们常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又苦于解决手段有限,在强大的潜意识下,我们又常常会不自觉的走入以前的方式,不管对或错。

/ 01 /男人间表达爱的方式

男性好像永远被一层硬硬的外壳所包裹,除了在热恋中、在孩子尚小时,我们会暂时卸下这层外壳,表现出人生中最为感性的一面,除此之外,即使我们在表达爱的时候,也会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硬邦邦的传递这个美好的信息。

一个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常常来自他与父亲的相处之道,充满竞争、愤怒、相互批评。不管距离多远,即使已经天人永隔,许多男人仍然背负着与父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重担,这种男人间的渴望与失望一直不断地延续下去,他们的儿子也将担负着同样的情绪,这是一种令人伤感的遗传!

男人的世界看来就是这样,大家都习以为常。而事实是,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表达爱,这源于自身在这方面的缺憾,我们被坚硬的外壳所迷惑,连自己都相信男人应该是硬朗的,即便是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

男人们在说话的时候,绝不轻易将“爱”字说出口,但事实上他们说的都是这件事,父子之间,是一个爱从未消逝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常以吼叫、愤怒与羞辱的方式上演。但对于男孩,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深的渴望,希望能爱他的父亲,也为父亲所爱、所了解。

我们听到过很多关于父亲的教育理念,父亲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怎样的父亲才是一个好的父亲,等等。但真正做到的确实寥寥,专家说的没错,只是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或者当简单的问题又不断的演变出新的问题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便又会退回到最原始的教育模式。当我们生气时,当孩子非常不配合时,当男孩做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突破自己所谓的底线时,都会将你打回教育的原型。更不要说,当孩子的青春期来临时。

这对于没有准备好的男人似乎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自认为做的不错的父亲可能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为即使在幼年时与父亲建立起的是一种稳固而亲密的关系,许多男孩在青春期常会出现巨大的转变,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这在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再蒙上一层阴影,并阻隔了为人父者想回溯、探究自己少年时情绪生活的可能。

/ 02 /父子关系的心理学特点

现在普遍呼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家长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重要地位。但如何跳出上一代教育理念的束缚,进入一个更加科学的育儿体系,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用正确的想法来武装自己,以便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长期的行动必然带来好的习惯,最终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中,关于父子关系的心理特点,分为幼儿期和青春期两个阶段。

幼儿期:

对于大部分处于幼年中期的男孩,他们的对自己的看法并非建立在自我认知上,而在于父亲如何看待他们。

一个男孩会崇敬父亲,他必须知道父亲是能干的,因为这会增加小男孩本身的信心,让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长成如父亲一般。

有些父亲害怕太多的情感与抚慰会教养出一个爱哭的、多愁善感的男孩,但事实却相反,父亲如果愿意协助,支持孩子度过低潮期,将可协助孩子在情绪发展上更强韧、茁壮。

青春期:

对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父亲的存在是一种不安的提醒,暗示自己是需要依赖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依然是一个小男孩;但另一方面,她不能再向父亲索爱、关怀与赞赏,因为他必须对自己的同伴保持忠诚。这样紧张的力量逐渐拉远父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误解与代沟。他们之间的竞争此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青春期的少年只有在分享而非被控制的状况下,才会觉得享受,就像只有当他们觉得也可以教给父亲一些东西时,才会乐于去学习。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身为人父,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必须为男孩树立榜样,建立信心,提供呵护,要理解他、包容他,要和他进行有效地沟通。

作为父亲因此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它可能更多的源自于我们自身的缺陷,但我们却无法,也不应该试图去逃脱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使命。

/ 03 /父亲对儿子的影响

心理学中这样描述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三个研究机构(美国西北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分别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长达27年,11年和26年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男孩步入成人的过程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大于母亲单方面的影响,由于父亲在孩子情感教育方面的参与,孩子的在校成绩普遍较高,且男孩所缺乏的同理心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所以,家庭教育中要求父亲的回归,并非是母亲带孩子辛苦,父亲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这么简单,父亲的回归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受上面研究的影响,美国在1998年7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最亲爱的爸爸:你真的很在乎吗?》,得到了联邦官员的重视,认为: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席将对现代的美国造成“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至此,关于父子关系的研究在美国才大规模的展开。

不过,早在马克.吐温(MarkTwain)时代,他便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孩约在12岁时,开始寻找一个男人作为一生中崇拜和模仿的偶像,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虽然他们刻意避免,但往往他们会选择自己的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

我总觉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我曾经试图去找出这其中的缘由,却无果,现在看来,应该是受到了这种心理的影响,潜意识中树立了一个模仿对象,在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时,才恍然大悟。

当然,现在的孩子,能够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面对大量的书籍、影视作品、体育活动…,我想当我的孩子12岁时,他的偶像应该会更加多元化。但作为父亲,我不知道如果孩子没有选你作为他的偶像,你是否会很庆幸,因为那样会避免太多的心里负担。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父亲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在逐渐增加,他们乐意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只是由于自我的教育体验和这方面的缺陷,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常常限于表面的工作与任务,很少会有情感上的交流。这方面确实需要加强。

/ 04 /共同纽带的建立

我们知道男、女在情感上的表达有着很大的不同。男人间的友谊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事业之上的,而女人将友谊建立在共同的话题之上。基于此,我们如何和男孩们建立可靠的感情连接。

男人间的对话重心,是行动而非感情,实际表现是空间的分享,比如,肩并肩坐着,共同进行一项运动,或完成一项任务。对话并非是表达爱意和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

幸好对话并不是表达爱意的唯一途径,我们才有机会通过男人特有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情绪,否则我真不知如何去面对。

对于父亲来说,我们需要和男孩分享活动与互相接受的态度,同时不能忘记彼此倾听与交流。

对于母亲来说,主要的任务是能够认清男孩所处的位置,在适当的时候做到放手。


#心理学知识#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自我预言是对自我的期待;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对你的期待。两者如果正好一致,那么你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这是因为每个生命里最天然的声音都是自恋的,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发出的期待是鼓励我们做自己,那就是很幸运的事情。

心理学故事:一对心理学夫妇,工作之初,老婆的工资是5000,老公鼓励她,说他能达到10000;最后真的达到后,老公有鼓励她能达到30000。这个过程中老公并没有私利,因为他的收入更高,只是他从心底里认为老婆就是那么优秀,就应该有这样的回报。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还因此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的理解你、接纳你,而不给你任何条件。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男孩不该走的路》-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