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

48小时成为任何行业专家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说过:“在任何专业上,我只要花48小时,就能成为专家。”

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言论,可能都会充满怀疑——48小时成为专家,这怎么可能啊!

通常我们更认可和相信的做法是:要穷经皓首,方可成专家。“只有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世界顶级全才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

在那个科技、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不知道是知识的困乏,还是环境导致现在以后没有在听说过有全才的出现了。

达芬奇之后百年,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信息丰富时代,新奇有趣、轻简浓缩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担忧的不再是无知识可学,而是学不完的知识。

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_第1张图片
顶级全才达·芬奇

真的进步了吗?

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达芬奇先生这样不受环境的变化主动静下心来深度学习,甚至很多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学习已经不必如此“费劲艰辛”,人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取知识,比如每天听一本书、参加牛人的线上课、订阅名家专栏或参加某某学习群……轻松高效,干货满满,只要自已持之以恒,就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的是,这种认知注定是一个错觉,因为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变,但人类的学习机能并未随之快速变化,我们的大脑运作模式几乎和百年前一模一样。

请大家深入的思考,时代真的进步了吗?科技真的进步了吗?


你需要的就是最好的吗?

2017年今日头条的用户数突破了6亿,日活跃用户也达到1.2亿。速途研究院发布《2017年新闻资讯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今日头条日新增下载量在以高速增长的速度继续增加,远远甩开了其他新闻资讯类平台,从创业至今,已经成为新闻资讯类平台的最大一匹黑马让用户称赞不已。

所有人都在高呼今日头条很懂自己,明白用户的需求,凭借强大的算法和爬虫抓取技术,根据用户行为习惯精准分析并推荐感兴趣的内容,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符合了大众口味,做到千人千面。然而,你需要的真的就是最好的吗?

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_第2张图片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在海量的信息中,用户通常会选择自己需要的,在算法主导的信息分发模式下,很容易过滤掉不感兴趣、不认同的信息,实现“看我想看,听我想听”。如同吸食精神鸦片后所获得的心理上的舒适感。久而久之,信息接受维度变窄,知识获取单一,行为习惯被自己的兴趣引导,在单调的信息中形成了特定思维习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家们推波助澜,想方设法的推出各种符合你兴趣、代听代读领读的产品,导致人们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浮躁,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现在!

当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一样,知识阶层也在逐渐固化。如果长期陷于错误的认知或习惯于轻度学习,满足人类最原始的本性需求,将很难打破知识阶层的限制,永远被困在认知低层。


究竟该如何向精英学习?

有三个要素:

获取高质量信息源;(清北图书馆一手珍藏、商业周刊等)

嵌入知识模型;(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式、达利欧原则等)

输出成果去教授。(写作,深度案例分析)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的安全感,同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

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直觉的,一开始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人真正产生收获。

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地获取并亲自啃读一手知识。

从读书角度讲,就是读经典、读原著,甚至是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价值深度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

把精力集中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一手知识上,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念,虽然那些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

亲自啃读虽然更艰辛,但唯有亲历过才能感受到深度理解或认知产生的真正快感,比吸收二手知识不知道要爽多少倍。

二是尽可量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

每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角度去解释、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在阅读每篇文章的时候都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思考的?

2.我是怎样思考的?

3.如果是我,我会怎样表述?

这个过程是渐近的,虽然刚开始说的好像都是别人的观点,但逐渐地就会衍生出自己的观点,虽然起初会有些吃力,但只要持续练习,能关联的经历、观点、案例就会越来越多,对一个主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

所以无需求快、求多。如有必要,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趋近你当前最好水平的作品打动了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收获远比每天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强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水流一样经过我们,不会停留,如不留心,很难留下痕迹,就像最浅层的被动学习,留存率很低,缺少反思的生活难以产生深度。

董卿在做《朗读者》时说,一次她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回家后,她在地上坐了3个小时,把整个节目从头到尾在脑海中复演一遍,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嘉宾说了什么,她自己又说了什么,换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一些?

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_第3张图片
朗读者 董卿

我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来进行每天复盘,从起床开始,回想今天的方方面面,找到自己哪点好,哪点不好,哪点还可以改进。

每周有一周的总结,每月有月总结,每年有年度总结。

这样,一年下来,你可能会用掉很多的纸,但是,你会明显发现自身的变化。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的,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和他们保持连接。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但无论如何,最终都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精英永远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