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年,凯撒和庞培为争夺罗马领导权,展开军事较量。
在西班牙战役中,本来,对手庞培有多于他3倍的兵力和稳定充足的补给,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在看似陷入的绝境中,凯撒巧妙利用糟糕天气,让士兵数量不利的劣势、客场作战的被动都转化成了优势,并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战役,赢得了民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来看看西班牙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在开始的。
马赛战役的失利
按照恺撒的“西进”计划,不仅要打击庞培在西班牙的势力,还要拿下西地中海,为讨伐庞培所在的希腊时解决后顾之忧。从马赛出发,横跨海湾就能直达西班牙。
但马赛是个攻不破的堡垒。
失利原因
1、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
2、马赛丰厚的经济实力
3、未得民心(庞培曾有恩于多为经商的马赛人,帮助他们扫清海盗,而凯撒的行为被看做破坏他们商业收益。)
马赛战役相持了大约一个月,恺撒认识到再这么耗下去将无力前往西班牙与庞培军队进行大决战了。况且他已经让三个军团先一步抵达了西班牙,继续这么让他们单独滞留在敌方阵地,情势就很危险了。
他采取的措施是
1、留下部分力量继续抵抗
2、自己帅军从马赛城背部向西挺进,和已到西班牙的3个军团会合。
西班牙战役:从被动到主动的逆转
到了西班牙,怎么看凯撒还是得输,为什么呢?
不利的作战地点:当时的西班牙是庞培的地盘,好征兵,有群众基础,相比之下凯撒就是客场了。
处于劣势的战斗力量:
庞培一方:3万名重装步兵加上4.8万名西班牙当地兵,共计7.8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
凯撒一方: 2.7万名重装步兵+3000名骑兵
糟糕的天气:
挡住凯撒部队前进的是赛格力河,当时是6月,那年雨水特别大,河开始涨水,裹挟着泥沙的急流把恺撒这边所架的两座桥给冲垮了。但没有冲毁敌方所属的莱里达近郊的石桥,莱里达是庞培一方的补给来源地,这使庞培在军队补给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恺撒一方的补给靠的是较远的高卢,此时快要接应不上。这是天气带来的补给困难。
饿着肚子强行过河行么?不行。 面对浊流湍急的赛格力河,骑兵勉强还可以通过,步兵则完全没有办法。而在这期间,大雨全无停歇地一直下着。这是糟糕天气引发的前行问题。
凯撒明白,若不尽早解决这个状况,比起肠胃空空来,士气的衰竭将成为更可怕的灾难。
他想,与其旷日持久地架桥与自然艰苦抗争,还不如顺应和利用大自然的神威猛力——挖运河!
这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1、 改变赛格力河的一条支流流向,并让河水变浅缓,好让步兵们容易渡河,骑兵的行动也将不受阻滞。
2、扰乱庞培的补给线。一旦补给线被切断,他们将陷入绝境。
这时,士兵数量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恺撒军只有3万人,庞培军却有9万人等着吃饭。
庞培吓坏了,开始撤军。
士气高涨的凯撒士兵都主张乘胜追击,凯撒却不这么认为
1、从力量对比看,人家还是占优势的,就算赢了,也会付出不小代价
2、他感觉,这个战役也可以不用开战、不用流血就可以获得胜利,因为他已经完全成功地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
3、与以往的对外战役不同,这次的枪口是对内的,敌人也同是罗马公民,他心有不忍。
出于这样的考虑,他下令按兵不动。
庞培一方留下了两支本地部队断后,由于心里害怕,很多脱逃的。他们的脱逃是情有可原的。恺撒方的士兵们,是怀着为了洗刷恺撒不公名誉的决心而战。而西班牙庞培军的士兵们,都是西班牙本地的自愿服役的居民。虽然自己的总司令庞培是行省的总督,但是他们服役并非为了与恺撒军开战,心中没有仇恨。
这时,凯撒客场作战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
宽厚的政策
庞培的军队已经逐渐逐渐、一点点被逼入了绝境。他们已经连饮用水都快没有了。即使这样,恺撒仍在等待。在诉诸战争和等待处于无水可饮的艰苦状态下的敌人投降之间,恺撒选择了后者。
投降的士兵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也不用被编入恺撒军中,而是可以回到故乡。士兵得知此讯之后,竞相大声欢呼。将领们内心的忐忑也烟消云散了。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恺撒想让西班牙人觉得他们有必要站在自己这一边。即使他朝着庞培所在的希腊奔杀过去,也不必为自己身后门户大开的西班牙而感到担心,可以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与庞培的战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