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性格的反叛?

《杀人回忆》:性格的反叛?_第1张图片

韩国影片的表演喜欢走极端,演员的情绪爆发力似乎都很强烈,所以演起戏来常常像神经病发作。《杀人回忆》也是这样,当开始那个暴力倾向浓重的胖警察又打又闹,而且完全凭主观臆断抓捕犯人并诱供逼供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这是出喜剧。当然,这也确实是导演所安排下的喜剧因素,使得片子看起来不过与沉闷,这和好莱坞的一本正经有些不一样。

当崇尚科学断案的汉城警官出现时,两位警察的性格对比与冲突立即就出现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更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要探讨那个连环谋杀案的,电影借“雨夜屠夫”案件的侦查过程,描刻出人物性格的变化轨迹与变化中的每一个细节。

《杀人回忆》:性格的反叛?_第2张图片

小镇的胖警察凭感觉抓人,有些蛛丝马迹就先把人抓起来,并用自己的想象来诱导嫌疑人说出供词,稍不合己意便与搭档对嫌疑犯大打出手,嫌疑人招架不住只好违心招供。这颇让人想起古代县官断案,县官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招就打得你皮开肉绽。这种断案方法必然是很荒唐的,而且到后来,这位胖警察居然去向占卜的“仙姑”求神问卦,带了符帖发案现场找凶手。这位是运用主观判断的方法到极致的,而汉城警官一出现,便显得高人一等,汉城警官完全是科学方法,证据断案的代言人。无处不言及证据,也无时不在关注证据,导演用他和小镇警察的性格对立以至言语和肢体冲突使我们相信,这是用科学方法武装了头脑的新一代韩国警察。并且当案件到了后来,汉城警官根据证据一步一步锁定了罪犯的时候,小镇胖警察也深深为之折服,这时我们看到的是这个胖警察性格的转变,他终于得到了理性的教化,变得科学了起来。从这时起,他的行为也开始缓和起来,显得不想之前那么神经质了。

与之相反,汉城警察自这时起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看似很确凿的证据认定了一位嫌疑人,虽然证据仍然不充分,但他确信,这就是罪犯。导演这时的安排是要让我们相信这位警官的判断,通过各种镜头语言与情节设置让观众相信这位证据先行的警官是正确的。这时连环杀手再次犯案,而被认定的嫌疑人也正在犯案的时候脱离了警方的视线,这更让这位汉城警官相信,杀人的就是这个嫌疑人,但这时送到美国去鉴定的受害人身上的残留精液DNA结果还没出来。但这次的受害者是一个孩子,并且是曾给汉城警官提供过线索的可爱的女生,汉城警官这时也无法忍受罪犯的残忍,义无反顾地超越了证据,站到了小镇胖警察在影片开始时的立场上,他尽管知道证据还不够充分,但他还是不能从他自己的判断中解脱出来,他也完全主观的认定嫌疑人就是罪犯。当DNA鉴定拿到手中,发现不是眼前这位嫌疑人的时候,汉城警官的精神崩溃了。不顾一切的要杀死嫌疑人,却让已经进入理性证据世界的胖警察拦了下来。

我思考这位讲求科学讲求证据的汉城警官精神崩溃的原因,是不是真的是由于他的性格转变,或者说是一种性格的反叛,反叛了自己之前的性格,而走向新的取向。从导演的手法来看似乎就是这样——两位主要角色各自向对方的性格转变。胖警察由神经质般的主观断案慢慢走向理性思考;而汉城警官则在整个案件的侦查中以及对罪犯残忍的不可忍受中,逐渐丧失了理性,陷入个人的情感死角中,无法自拔。

以上所说也是一般的剧作法常用的手段,人物性格在动作中的转变。但我猜更深一层的意味在于,实际上汉城警官的性格在本质上和小镇胖警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非常相信自己,胖警察相信自己的几乎无端的主观猜测,汉城警察相信自己跟据所谓确凿的证据而作的判断,由于证据罩上了科学的外套,汉城警察比胖警察更加偏执的相信自己。所以,当最后他发觉自己错了的时候,才会崩溃的那么彻底。

这部电影的声画效果俱佳,看起来也紧张刺激,但我确信这不是一部罪案片,凶手是谁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对人性深处的探讨。片中或有别的深意,但我只看出以上这些。或许我对影片的判断也如两位警察一样,即便错了,也不愿相信。这也是一种人的普遍性格,所以我或许也不算错。

《杀人回忆》:性格的反叛?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杀人回忆》:性格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