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习的本质》

作业:P59--87

6、通过我们之所是学习

学习者掌握的认知资源决定着他的学习,他的过往经验和规划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所进步。环境能刺激学习,并赋予学习以意义。

P60寻求解释和预测,这就是平时老师常说的以经解经、预测,还有改变策略。

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

有三种情况能促使一个人去学习:

1、如果用新知识能做什么事,最好是短期内能做到的事,他就会去学习。

2、如果学习者能改变原初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他就会去学习。

3、如果新知识能给学习者带来“好处”,并让他在解释、预测或行动时感受到这种好处,他就能学习。

全新的知识具有危胁性,个体难以接受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打乱,随之而来的还有打破学习者自我形象的风险。

7、学习欲望

标题:超越“胡萝卜”和“大棒”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胡萝卜”指的是物质诱惑,“大棒”是逼迫。

当下,人们用两种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

(1)游戏和活动。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2)目标。对青少年和成人能带来动力。

但,这两个手段需要非常具体的特定条件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且还需要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

标题:激发动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咱们常见的三种观念:

(1)认为如果经常遭遇失败就会失去动力,比如精神和肉体惩罚、鼓励的缺乏就会让人产生“失败”体验。应当给予外部刺激,比如活动、奖励和鼓励,以激发学习欲望,再进行巩固、延长效果。

(2)认为动机的真正来源是人的内在需求,求知欲来自个体对自我发展的需求。

(3)认为动机存在于学生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动机来源于个体的感知和期待。

外在强化很少能直接导致动机的产生,它只能引发一种很肤浅的兴趣,“胡萝卜和大棒”产生的效果也是极为短暂的。

图片展示、亲身体验和交互活动会使儿童产生兴趣,但如果没有更深层的兴趣产生,这些兴趣仍然作用有限,甚至可能是无效的。

最重要的是要引发个体的兴趣,这种兴趣能带来一种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

标题:老鼠的动机

老鼠完成迷宫的穿越是摆脱饥饿(某种需求)和食物刺激(对这种需求的回应)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公式:动机=需求*价值

实际上,动机永远是个体的内在状态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彼此互动的结果。

没有了环境,动机便全无用处,它是对环境的一种回应。动机不仅仅取决于即刻的需求。一切都发生在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欲望、期待、渴望和能够满足这一切的情境所具有的特性的彼此呼应之中。

标题:动机,一种冲动

在学习者这方面,动机的产生最初取决于他的需求。

动机推动人们学习,反过来,当新的学习形成太大干扰时,这些需求又会成为限制性因素。

一种缺失造就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会寻求满足。

需要获得满足时会相应地形成一种饱足感,它使人感到愉悦。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要,他认为自己有什么能力比他真正拥有什么能力更加重要。

要梳理知识结构,将这些部分与已经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

P71有动力的学生,和没有动力的学生,行为上的区别。

任务的成功作为动机的成果,将成为动机的又一个来源。

失败会使人更容易失去动机。严重的、反复的、看不到前景的失败会导致这种后果,但当一个人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错误,并能审视这一错误时,他的反思会让他重新充满活力。

标题:动机机制

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动机的做法: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学习任务已经被咀嚼和预先消化。

老师不应不作铺垫地提出一种知识,而要先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关联,让学生意识到“这有什么用”,至少是“这可能有什么用”。

让学习者先进入一个发问的阶段,并且不直接提供给他们答案。

重要的是,学习者在接触一项知识之前要感到一种“空虚”、一种“匮乏”,或是一种不足,并产生一种要填满它的需求。

引出问题而不是立刻给出答案,让个体能够确立要实现的目标,那么它就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

标题:没有动机的学生

对待那些丝毫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老师可以这么做:

(1)给予他们和其他学生同样多的关注,甚至更多的关注。

(2)避免在班级同学面前斥责他们或表达怜悯。

(3)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并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

(4)让他们完成一些需要担负责任的管理任务,或是让他们在一些课程的附属活动中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

(5)这些学生可了画画、制作图片报告或视频报告,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表扬。

(6)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还可以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用以上策略,让这些学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情。

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

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会让学生变得自暴自弃。

让一个人相信他“可以”,那么他就会进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或者很快就会进步。

积极教育法和放任自流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绝不能逾越。

标题:名为动机的网络

总而言之,作为学习发动机的动机绝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理解的,要激发动机则更加困难。

我们不应把动机看作一种不可触摸、铁板一块的能力,不应以为仅通过一种类型的干预就可以促进动机的生成,其实许多因素都参与其中,我们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其中一些因素是个人性的,另一些则属于学习情境。

父母通过对学业和学校的期待、鼓励、奖励(零用钱)、限制和陪伴,也能像

老师一样发挥作用。

鼓励、对完成作业的表扬是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对一个认为学习情境有趣的学习者而言,一上来就实行奖励会减弱他的动机,只有当学习者认为他应该得到某项奖励时,奖励才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出于“好心”或“补偿”而给他的奖励。

鼓励和持续给予中肯评价有利于动机的维持。

容易取得的成功几乎没什么价值。

需要付出一定时间、一定努力进行自我超越才能实现的计划会激发个体的机机,同时还会让个体在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价值得到提升。

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难度,个体的动机就会减弱,并可能产生无能感,当要求太高时,就会出现气馁。

(跳一跳,够得着,够着了就有一种成就感。)

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失和

老师的漠不关心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动机,

父母和

老师过多的干预也会产生相同效果。

家长、老师一直站在孩子背后激励他、鼓励他会造成阻滞,这种阻滞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必须找到具有足够激励性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但又不能刺激过度,反而让学生不愿意学习。

标题:教学挑战

教学的挑战在于永远不能把一项计划强加在学习者身上,而是要引导他们自觉加入。接下来,还要让学习者开发或选取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要设置一系列情境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感受到自身能力的积极变化,或者觉得自己能够胜任

老师布置的任务,否则他很快就会气馁。

意识到自己的发展变化,是引发学习者动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任何干预的有效性都有一个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出现反效果。

学习者的一点点紧张能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但太过紧张就会导致自暴自弃。

曾经有用、有效的东西,在另一个时刻可能变得无用或具有破坏性,一切都在于对量的把握。

​       读着理论,觉得很熟悉,每一天,老师都在带着我们做,每天实践着。有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那么照着老师教的去做就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