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耍猴人》荐书加简评

   《最后的耍猴人》是摄影记者马宏杰所作,是一部反应河南耍猴人生活的纪实文学与摄影作品。马老师与耍猴人同吃同住,跟拍耍猴人十二余年,创作出这部揭示耍猴人这一阶层生活的纪实文学。

《最后的耍猴人》荐书加简评_第1张图片
《最后的耍猴人》 马宏杰著

这本书是在马亲王的16年书单中扒拉出来的,原本是抱着体验民俗之美的心情翻开的书本,却在字里行间看到血淋淋的事实。最近忙忙碌碌大半月,终于抽空把这本书看完,心中不免连绵出种种莫名的情绪。

——我没有见过耍猴人,但是我见过乞丐、流浪汉、囚犯、和因为职业关系,经常见到的因病重而浑身散发各种奇怪臭味的患者们。可是我从没想过,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期冀过什么,他们是否也有无忧的童年,他们是否见识反而比你更广一些。

我们常常谈起“理解”与“尊重”,似乎这是体现我们教养的最佳方式;我们常常伪出那与自己身份并不相符的“怜悯”,仿佛菩萨垂泪之眼、上帝慈悲之手,自己稍一疏忽便是全世界灰飞烟灭。我记得自己是如何吐槽一些患病之人的,“有病了就要治,钱再重要能有命重要吗?”我记得自己是如何瞧不起扒火车,扒大巴之人,“自己不守规矩,凭什么出事了还要耽误别人工作。”真是狗屁不通!我不是圣母婊,我也不愿意做圣母婊,可是至少,我希望自己能别再那么狭隘与自大。在好多事情上,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去尊重、去怜悯,我只不过是太不够细腻,太自以为是了而已。

这就是这本书让我想到的。

——马宏杰说,我关心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马宏杰说,我从事摄影已经快30年了。在这近30年里,我的镜头从来没有说谎。

中国有两个地方以耍猴为生,一个是河南南阳新野县,另一个是安徽阜阳市利辛县。安徽的耍猴人已经越来越少,而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一年,河南新野县至少还有2000人外出耍猴卖艺。

新野县的好多村庄都是耍猴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饲养猕猴,猴子与他们同吃同住,为他们赚钱养家,几乎已算是家里的重要成员。偏远地区的村民们教育水平较低,也没有什么可以糊口的技能,所幸,家里的长辈们多会饲养训练猴子,跟着家中的长辈学习耍猴,多少也算个可以糊口的技能。

春耕过后,天气开始回暖,这些人便三三两两组成一个耍猴班,开始天南海北的走窜。所到一处,找一个城管少的地方摆起摊子,耍猴讨钱,一个地方表演几天,观众新鲜劲过了,便再换城市。猴子吃不了盐,耍猴人便陪着猴子们每顿开水煮面条,没有多余的钱坐火车,他们出行多靠扒火车与走路。


《最后的耍猴人》荐书加简评_第2张图片
杨林贵背着猴子走路

耍猴之前也是有一个更艺术点的称号的,叫猴戏。当年的猴戏,技巧不似现在翻跟头、人猴大战那样粗劣,而是走钢丝、上老杆、穿戏衣、戴帽唱戏等较为复杂的表演模式。那时候的猴子会戴面具,随着耍猴人的唱词表演戏剧,而猴子的戏衣、帽子、面具显然也是有各种讲究。只不过现在的耍猴人图省事,也为了迎合民众的口味,最终却是戏路越走越窄,会的技艺也越来越少了。

耍猴人们的每次出行都遇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会遇到刻意多给钱的善良百姓,也会遇到用假钞换他们零钱的可憎骗子,会在遇到城管保安时挨打以求不被罚钱,也会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多盛几碗米饭。

近些年,随着国家各项法规的完善,城乡建设的发展,耍猴这一行业已接近被这社会淘汰,耍猴人们也或老、或伤、或转行,渐渐离开赖以生存的行业。所幸,用心的人终会找到新的生存手段。黄爱青的猕猴养殖厂规模已近宏大;杨林贵的猕猴也繁殖到了16只;杨松去了佛山打工,离婚后终于又找到最终归宿,生儿育女;汪广亭也不再制作猴戏道具,开始为寺庙塑泥像神像。曾经因为耍猴这一行当聚集起来的人们,又随着耍猴行当的凋零四散而去,不禁令人唏嘘。

跟拍过程中作者记录了这样几句有意思的话,杨林贵说,“想当官,没人让咱当”,杨林志不止一次的说,“要是给我一个官,我也能当”,“至少不会贪污”。第一次读到这里,我笑了,笑他们的思维简单,见识短浅。可是读完最后一章,看到在2014年鲍风山的遭遇。我的脑袋里又出现杨林志的话,“我要是当官,至少不会贪污”。呵呵,如果体制内工作者在这些百姓眼里,除了欺压百姓和贪污之外,的确不会再做其它事情了,那还真的是“要是给我一个官,我也能当”。

《最后的耍猴人》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关于耍猴人、关于耍猴村、关于猴子、关于猴戏,甚至也关于各地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以及官僚。马老师从来不去刻意煽情,或者刻意表达悲愤,他只是如他的初心那般,平实的去记录,尽量不带感情的描述。可是作为读者,我却或喜或悲,心情随着这些人十多年的人生片段而起伏。

沉浸于文章中的场景,我时常绝望的在想要怎么办,该怎么办,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我们多少还能读一读鸡汤文,我们知道要上进,要学习,我们知道即使不能跻身上层也要有追求,让自己足够优秀。可是他们呢,我不愿去揣测他们想要什么,可是我知道,他们想要的一定比我们少的多。

人生而不平等,这句话我知道,我经常看到这句话。在描述学区房的激烈竞争的时候,在讨论富三代与富二代的区别的时候——看,连富一代都成了鸡汤文们所鄙弃的庸脂俗粉。然而今天,这句话却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阶层,另外一个据说终于被减至7000万人口的贫困阶层,另外一个太多人自认为读了一点书,上了个大学就可以随意鄙夷他们的不体面的阶层。虽然我们总是假装已经生活在了大同和乐社会,可是这个阶层是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毕竟这才是完整的和完美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后的耍猴人》荐书加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