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金三银四的自身选择

        又到了金三银四,传说中跳槽的黄金季节。不少同学的内心两个小人也开始激烈斗争纠结。走还是留,是一个实际且现实的问题。而就在此时外部的诱惑增多也会放大大家内心对现公司不满的情绪,这个情绪的的增多,会直接导致大家的决策选择偏向于冲动型。

        马云爸爸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一是钱没给够,二是受委屈了。这也是目前职场跳槽中最常见的两种原因,都离不开这两个。

         虽说2016年创业热潮减退,大浪淘沙过后,出现成片成平的裸泳者,但是不少招聘网站给出的数据表明,2016互联网人的职业薪酬还是在增长中,并且跳槽依旧是涨薪最快的方法。一来,创业热减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就业岗位的减少,所以年初也时常爆出开放一个岗位一天收到上千份简历的新闻来,二来,貌似只有跳槽才能更快的加薪,更快的获得自己认为的进步。这两者间的矛盾使得一些小伙伴们异常痛苦。下面我就“你为什么要选择跳槽、以及你新机会是否真的如你想象中那么好、还有跳槽的机会成本问题”三方面谈谈在当下你的自身选择是否理性。

一:你为什么要选择跳槽?

         可能大家能给出的答案会很多,公司领导不好、钱给的不多、公司整体氛围不行、自己的空间太少、部门调整动荡、公司业务走下坡路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去寻求下一份工作的理由与动机,可能会几个理由叠加。

         然后你动了下一份工作的心思后,你会发现自己,会不断的往换工作这种心态上找不同的理由来佐证。可能一开始的原因就只是觉得自己一年没涨薪了,然后当你开始动了寻求下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会自主的给寻求下一份工作找上更多的理由来去心理佐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你会跟自己的亲密好友去诉苦来获取别人对你寻求下一份工作的支持,你会与现任同事去谈论公司的前景好像也不太好,你会去计较公司本来一直就存在的规章制度,这些情绪发酵完成当有另外的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直接选择新机会。而不去给现状一个解决的机会。我们大部分的前几次跳槽大抵都是如此。

         可是当你真正离开后的时候,你回头再想想,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理性还是冲动的了?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然理性,你看我薪资收入翻了好几番,岗位title也高大上了。

         可是除去收入与title,以及一地鸡毛,几次跳槽改变留给你的又还有什么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包括解一个bug,优化一个交互流程,更多的也体现在遇到职业瓶颈期时候如何去解决上面。

         传统行业的员工每隔两三年会产生工作倦怠、职业瓶颈,互联网加速了这个时间周期,可能现在大家一年左右就会产生这种念头:工作很乏味很枯燥,每天做一样的,自己的能力不仅仅只是做这一小块东西。

         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产生此类想法后如果去解决,确实体现个人智慧的时候。

         你是直接选择逃避解决,换个工作,干脆爽快。还是选择思考更优解了?我想每个互联网PM都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毕竟换工作只是解决方案之一,而你的核心问题,你是否去真实勇敢的去面对咯?

二:你的新机会是否真的有那么的好?

         我们评估一个机会好坏的时候,可以从行业前景、团队靠谱程度、给你提供的福利待遇、以及平台背书三四个方面去考虑。

         我把行业前景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自己身为一个pm的私心,如果一个pm连行业都选择错误则是很要命的,方向跑错,会使得努力效果减半。这就比如说在17年这个前提下,还去做类似于厨师上门这种o2o服务,后面三个条件再加分,我想你也得自己掂量掂量。这里面的行业前景也包括各位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选择,就像你在12、13年的时候选择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如果你能一直做到今天,那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大拿,等移动支付牌照不再颁发,你所处的公司不管再小,只要有牌照也会奇货可居。17年目前较为火热的就是AI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fintech科技金融服务,选择一个整体上升趋势的行业远比选择下降或者战争已经结束的行业要好得多。(当然你得结合自己的认可喜好、以及新领域的市场容量来综合判断前景。)

        市场前景的判断还应包括商业模式的选择,这对一个高阶的pm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这意味着你选择的公司能否在众多参跑选手中跑出来。这也考研着产品经理本身的商业逻辑判断。

        第二个是团队是否靠谱,这里面又包括创业团队、投资人背景以及你以后的直接汇报对象三者的靠谱程度的判断,在没有加入新公司的前提下,搜索、微博的使用、知乎的信息,乃至脉脉匿名区的爆料都是你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找到同行业的的人来获取建议。投资人背景也是决定这家公司靠谱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投资案例劣迹斑斑的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是由传统行业机构所投资,并未获得互联网基金的认可,这种现象也值得关注。你面试过程中与直接汇报上级的沟通至关重要,面试不仅仅只是企业在选择考量你,同时应该也成为你考量公司的重要方法,如果你的汇报上级在你面试过程中给你留下不好印象,那后面就算你选择加入了这家公司,我想你下次跳槽离职也不会太遥远。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你面试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人问你任何职位相关的问题,就简简单单的让你通过了,这种情形也十分值得注意与怀疑,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对于你应聘的岗位本身也了解甚少。

        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就是,当面试官提出让你问他们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问一下他们对于你这岗位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如果与你的预期不符,比如说他们就想要一个画画交互稿的而你的职业预期是产品总监能参与制定公司决策的,那你就得考虑是否选择这个机会了。

        第三个是给你提供的福利待遇,这里面包括薪资待遇以及可能产生未来收益的股票期权,以及给你的title与权限。大家每一次选择跳槽或多或少总会有薪资的涨幅预期,如果一个企业一面上说非常看中你,另一面上不是肯为你加哪怕一丁点薪资,我想你得评估他前面的话的可信度有多少了。另外一点就是股票与期权,这个在加入创业公司的时候,自身得谈好,这也是你未来的预期收益。福利待遇包括title与权限,这也是你通过跳槽换工作能带来的直接收益,你在原公司呆了两三年还没有升级升值机会,那么跳槽的时候,职级的提升就显而易见十分重要了。但是这里面带来另一个误解就是title决定论,随着创业公司的增多,很多人从大公司跳槽小公司后就直接冠上了总监、vp的title,你在选择机会的时候不要被这种纸面上的title所迷糊,真正决定的还是你岗位的权限以及职责。小公司的总监有时候实际上比不上大公司的经理岗。

       第四个平台背书,这个也是你跳槽获取的收益附加值之一。bat不仅仅能带给你与一群优秀的小伙伴共事的机会,更能带给你职业生涯上一些加分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肯定会优秀选择大公司出来的员工(这与企业优先选择名校学生一样,只是为了减少挑选成本,并无歧视的意思)。

三:跳槽的机会成本?

        有的人只能看到跳槽的好处,却往往选择性的忽视跳槽的成本问题。这几天又朋友问我:被HR质疑稳定性怎么办?我当时跟他给他的回答是不能怎么办。这就是跳槽带来的一个成本问题,影响稳定性。往往我们在求职过程中,都会修饰自己的跳槽理由,使得自己的过去的选择不是那么的具有冲动性,是合理的。单就算这样,阅历久远的HR也能从中看出问题的实际情况。过去的理由只能解释给自己。而在旁观者眼中,他们会去寻找你的问题。如果一遇到部门变动你就离职,一遇到上下级关系不太好你就离职,一遇到薪资不满足就离职,那么你的再多解释在HR眼中也是徒劳,往往他们已经给你打上了标签。这个标签明面上是不稳定,跳槽频繁。更深层次的,HR是不会讲给你听:那就是他们会认为你遇到问题只会去躲避以及找外部理由借口去修饰,而不是从自身出发去寻找根源。 

       所以,你的跳槽越多,越会在后面成为你求职好机会的绊脚石。(同等能力下,相信企业会选择稳定者,而非频繁跳槽者)

       另一个成本问题就是适应成本,你与团队的磨合成本,pm是一个资源整合型岗位,你去一个新团队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与团队处理好关系,再才开始去推进需求,最后获取绝大部分人信任后,才有可能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相处才能换回来的信任福利。很多PM抱怨自己只能画画原型图,从事执行类似的工作,实际上是忽略了,因为你都没在这个团队证明过自己,团队如何用真金白银的资源信任你,老板如何放心把事交给你。(不好的事情就是,你抱怨执行的工作,然后离职,然后又得开始重新获取信任,做执行上的事,又心生不满,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最后的一个成本问题,就是心态,如果一直采取跳槽换工作来当做解决方案的话,整个人的心态会愈加浮躁,不断得被外部的机会所引诱。殊不知一山更有一山高。总会有看着更好的机会再眼前。如果一遇到事,一遇到问题,我们就选择去update简历打开求职网站,那我们和那些我们曾经不曾理解的富士康跳楼青年有何区别?


        综上,希望大家慎重考虑每一次选择,理性的看待跳槽,把握好真正的机会,山就在那里,不要急于一次就爬上去,一步步向前,总会到达自己的彼岸。

(笔者最近和朋友想做一个互联网学习计划的微信群,我们会定期分析互联网产品、运营、交互、市场相关知识以及相关解答,感兴趣的同学加笔者微信:eastpd    备注:学习互联网。我来拉群,多谢)


谈谈金三银四的自身选择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金三银四的自身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