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过了元旦以后,春节就临近了,触目所见的都是新年的气息,集市里满目琳琅的年货更是多不胜数。
外出打工的老乡们,都不约而同地返乡,大街小巷的人流涌动起来了,抬头可见的是大红的灯笼,低头便是熠熠生辉的年画。
男人们忙着策划年事,打扫庭院。孩子们也放下寒假作业,一头扎进游乐场里。女人们乐此不彼地采集着年货,吃穿用戴,无所不有。
孩童们的新衣新鞋,除夕用的烟花春联,供祭先人的香烛果蔬。招待亲朋的茶酒糖果,走亲戚的礼品置备,一张张银票流水似的胀满了商家的腰包。
平素空旷宽阔的体育场,各种游乐设施排列成阵,碰碰车、蹦蹦床、旋转木马、空中秋千、马戏团、杂技台等等,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人流。
卖红薯、甘蔗、饮料、肉串的摊位也各自早早支起了篷子。插满糖葫芦的木靶,像极了皮影戏里晃晃悠悠的稻草人。
色彩缤纷的气球娃娃,一如走进了儿童王国。眉开眼笑的吹糖人老者魔术手翻动,形态各具的西游队伍便列队眼前,背着钉耙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招引来孩童们一阵阵的欢呼和笑颜。
2
以前的高跷、旱船、舞狮、锣鼓,越来越少见了,一成不变的是民俗村门口的简易戏台。
临近春节,戏台便紧锣密鼓地搭建了,《四郎探母》、《朝阳沟》、《打金枝》、《三子争父》、《包公辞朝》是每年常演的剧目。
一台大戏开锣,闻声结伴而来的人群,便汇聚台前,看得专注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也有,多是陪同老人来的。
民俗有“无戏不成年”之说,早时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戏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接受、传播是非观念的重要渠道,但凡过年,城里乡村,戏班的演出总是最受欢迎最汇集人脉的场所。
街道、车站、超市,到处是轰轰烈烈的人流,南来北往,大包小包、肩扛手提,飘散的无不是年的味道。
3
过年,是传统团圆的日子,山高水长、风霜雨雪,阻断不住归家的脚步。
新年,便在这涌动着热闹与喜庆的气息中拉开序幕。
爆竹声音太震耳,先时的风光已被烟花抢占,除夕夜、年初一,一束束烟花凌空飞舞,冉冉升起的光亮里,是365个日子的释放,是又一春放飞的希冀。
父母家人素日不在一起的,只有过年才能团圆。一起包包除夕饺,陪父母聊聊天,走亲串门拉拉家常。
亲人之间不拘礼,常回家看看,不必锦衣还乡,不必厚礼随行,一顿团圆饭胜过万语千言,彼此安好,永远是亲人心头最重的期愿。
看一看平日里不大见着的长辈们,握一握日渐苍老的手掌,唠几句家长里短。
4
那一声声叮咛寒暄,都流淌着关切和暖。这一世,相亲相逢是缘,岁月悠悠,血脉亲情是温暖尘世的薪柴。
红包可以有,不必一定是钞票,可以是老人需要的唱片、护膝,可以是孩子心仪的书籍、玩具。
亲朋小聚,品茶玩牌、逛庙会、侃天说地皆随意。茶不必丰,酒不必醉,知心,白水也尽兴,应酬,燕窝亦堵心。
若有暇,给自己一小闲,读书、郊行、赏梅,皆随心。甚或,陪孩子荡一把秋千,玩一回木马,重新体味一番儿时乐趣也是不错的选择。
年味在哪里?年味在路上,年味在心里,年味在除夕夜的饺子里,在腾空而起的烟花里,在洋溢着喜庆的春联里,在举家团聚的温情里,在老人孩子的笑脸里,在亲人期许的平安里。
#羽西X 红蕴新生#
【羽西X|儿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