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第1天笔记

斯蒂尔最终找出了四个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但是在我们将梦想付诸行动的时候,伴随着内心冲突而来的,像恐惧、羞耻、担忧以及自我憎恶这样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要弄清拖延有没有成为你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让你烦恼不已。

拖延者的信条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我必须避开挑战。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人们之所以产生拖延的不良习性,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害怕如果他们行动了,他们的行为会让他们陷入麻烦。他们担心如果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会有危险的结果等着他们。在所有无序和拖拉的背后,他们其实在害怕他们不被接受,以至于他们不仅躲开这个世界,甚至还躲开他们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的反感是相当痛苦的,但是,比起看清真实的自我所带来的脆弱和无地自容,这样的感受或许更能够被承受得起,拖延是保护他们的盾牌。

这些因害怕失败而压抑自己的人往往以一种宽泛的方式来定义“失败”。当他们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时,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怕失败的人可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把为成就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冒险的事情。这些假设是: (1) 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2) 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3) 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上述假设: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事实上,这个等式可以转译为以下声明:“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感觉很糟。”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你做得好或不好的问题。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不管能力是如何被定义的,当它成了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了唯一的衡量;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一个出色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出色的人;一个平庸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平庸的人。这成了一个定论。

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心理学》第1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