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组织互动的小故事

文章来源于作者2018年三季度总结中的一个小故事,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观点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者微信:lirn19951001。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协会,是华中大十大校园文化品牌之一,从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以邀请国内外院士、诺奖级别的学术大师做客华中大,与同学们交流学习为宗旨,至今已有将近300位顶级的学术大牛莅临讲座,其中不乏丘成桐、施一公、吴孟超、欧阳自远等深受爱戴的科学家们,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受学校委托和支持,协会成员每年都会前往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大师,开展校际交流一方面展示了华中大学子的风采,同时也为讲座的更新储备主讲人资源。

      2018年暑期,笔者带队前往古都西安,开展拜访院士的“实践行”活动,作为协会副主席,本次活动让自己对“管理”和“领导”有了更深的理解。

      管理者和领导者。管理者侧重于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培养的是被管理者的执行力,队员跟着队长把事情做好就行了。领导者不同,领导者培养的不应该是追随者,而是领导者,不仅侧重于培养被领导者的执行力,更应侧重培养领导力。管理者让队员听话依靠的是队员队长的从属关系;而领导者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实践行”的过程主要分为三大块,前期联系、中期拜访、后期总结。万事开头难,联系院士的情况决定了活动成功与否,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直接联系院士还会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难度更大。笔者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故意把联系院士的截止日期提前了两天,当队员们说自己到了截止日期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们本以为会受到队长的批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队长说:不着急,再多给你两天时间。这时候队长的影响力就开始施展了。在拜访院士的过程中,六个人一起来到陌生城市,时间、交通各个方面都要协调,作为队长意识到不可以强烈限制,而应该权利下放,让他们决定哪天去哪里拜访,哪天去哪里游玩,只要最后任务完成,大家保证安全,即使过程和自己当初设计的不一样,也是无可厚非的。整个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保持着积极性,完全没有感受到拜访院士的压力和辛苦。

      在去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最后一位目标院士的时候,笔者给队员们设计了一个“终极任务”——自组织完成一个拜访。联系院士、约定什么时间拜访、早晨几点起乘哪趟高铁到杨陵、从杨陵高铁站如何准时到达西农院士的办公室、什么时候出发、准备哪些材料、准备哪些即将提问的问题、谁来录音记笔记、谁来拍照记录、谁来做主要的提问者、谁来做补充的提问者、什么时候返回……这些笔者完全不参与,全部交给五个队员来组织。

      因为有了前几天院士的拜访经验,每次拜访完,我们都会进行一次复盘,如何交流?如何不冷场?如何展示华中大学子的风采?突发情况怎么办?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西北农林的这个院士,是生命科学方向的,与笔者的方向有所重合,讲道理我应该去把握住这次和院士接触的机会,但是为了锻炼队员,我还是放弃了这次交流的机会。但是在我选择放弃的同时,更选择了去相信,相信我的队员们可以搞定这件事情。如果他们成功邀请到了院士,那么院士来华中大后一样可以交流。

      最后一个院士拜访,他们自己组织井井有条的完成了拜访任务,还受到了院士的点赞,院士也欣然答应了来华中大做讲座,十分欣慰让他们学会了拜访院士的过程。明年再有社会实践,我就可以放心的从台前退到幕后了。

      真正优秀的人,是可以让他人变得更优秀的人。就像领导者培养的不是执行者,而是领导者一样。人最大的才华是可以欣赏他人的才华,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成就他人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成就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学生组织互动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