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需求驱动 消费金融的热潮

旅游分期、医疗分期、教育分期、数码分期……消费金融,一块疯长的蛋糕。在当前市场,有多家银行,万家小贷公司,以及蚂蚁金服、百度金融、松鼠宝等金融巨头,都在纷纷发力消费金融市场。业内人士称,消费金融它所拥有的十万亿级市场,足以容纳万余家机构的拼杀抢夺,消费金融业也从未如此疯狂,但现实已然。

2007年消费金融概念首次在国内出现,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严格监管和行业保护,银行等传统金融业行动迟缓,消费金融市场供需之间存在持续的结构性不匹配,非竞争性环境使得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消费金融亟需市场供应方。

到了2015年,随着征信体系渐趋完善,消费金融市场已发生悄然改变,从非理性到理性消费、被动到主动消费、标准化到定制化消费、个人到家庭服务消费、固定场景到移动场景消费演变。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为19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超过41万亿元。根据估算,消费信贷仅需占到按揭存量的一半就将催生近10万亿左右的市场空间,如此诱人的市场,多数金融机构都想分一杯羹,因此,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投资,也都已逐渐从原来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转向这一新兴领域。

但在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下,如何吃好这块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香饽饽”呢?咨询公司调查研究称,2016年,75%的中国消费者维持或增加消费支出。在中国消费持续强劲的表现背后,有两股重要力量:一是上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和小城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的崛起;二是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出现,他们是更自由、更成熟的消费群体。

所以,消费金融业务应该提高用户体验性,消费金融市场正因为此而呈分化趋势,其“大而全”的格局也初见雏形。综合门户、垂直平台的各式产品覆盖了标准化、定制化、被动与主动消费的各个层面,只有专注于个别细分领域的“小而精”,走用户定制化消费路线,面临的竞争压力才会相对小一些。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更接近用户,也更为简单快捷,让用户非常自然地接纳并使用一项此前并不熟悉的金融新业务。

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10年1月,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准成立,分别是由北京银行主导的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由中国银行主导的上海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都银行主导的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和天津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随后各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成立。这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是银行系和产业系,在资金获取成本和产业资源整合上具有比较优势。

消费金融参与公司类型众多,各个系别优势不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各主要参与方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系,这些丰富的股东类型为消费金融行业带来了成本、渠道、客户、数据、技术等多种优势资源,有利于消费金融行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政策+需求驱动 消费金融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