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白头蝰
学名:Azemiops feae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虫纲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蛇亚目 Serpentes
科:蝰蛇科 Viperidae
亚科:白头蝰亚科
属:白头蝰属 Azemiops
白头蝰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主要分布在缅甸、越南以及中国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
它们有时会在人类住宅附近出现,甚至还会进入室内。白头蝰常在夜晚或晨昏时外出捕食,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由于太过稀少,这种蛇的繁殖习性至今不详。
学界认为白头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蛇种,是一种单属独种蛇类,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白头蝰有着强健的体魄与及一条短尾巴,同时有着较顺滑的背鳞及龙骨,这一点跟一般的蝰蛇是一致的。
白头蝰的头部稍呈扁平,偏椭圆形,最特殊的是头部上并没有紧密覆盖着细碎鳞片,反而像游蛇科以及眼镜蛇科的蛇那样有着和身上一样的大块鳞片,这一点是与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白头蝰的头骨构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也是比较特殊的。另外,虽然白头蝰的牙齿是空心的,可以注射毒素,不过白头蝰的毒牙相比其他毒蛇来说却显得短小。
它们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脊状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样,而这种牙齿结构仅见于穴蝰科与及一些拥有后沟牙结构的蛇类,而白头蝰分泌毒素的毒囊相对细小。
最后,白头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白头蝰是卵生蛇种,而且会进行冬眠。
相信见过这种蛇的人都会觉得它的颜色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身体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蓝色、灰色或黑色加上幼细的白色、橙色条纹所组成。但它们的头部颜色却与身体有着鲜明的对比,普遍呈淡黄色,并渗杂灰色的横纹。它们的眼睛是同样是淡黄色的,瞳孔则呈直线形。它全长600~800 mm,这种体长在蝰蛇类中并不算长。
白头蝰属于稀有蛇种,稀有到一度被人认为已经灭绝。同时它也是世界爬虫界公认最令人头疼的毒蛇之一,最早是由欧洲探险家莱昂纳多·费亚在缅甸的克钦山发现。
1988年,生物学家乔治·阿尔伯特·保兰格为纪念发现者而将其正式命名为"Azemiops feae"。
白头蝰在遇到外来威胁时,会作出特殊的反应。它们会压平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显得宽阔,然后它们的两颚会向外扩开,令它们本呈椭圆形的头部看起来像变成三角形。
有时候,它们又会摇动自己的尾巴以威吓对手。情况危急时,它们亦会作出咬击动作,不过它们不一定会运用其毒牙来展开攻势。
另外,学者赵尔宓于1981年提出白头蝰主要活跃于黄昏时段,而并非如奥罗夫所说般属于夜行性的蛇类,尤其多出没于三月至十一月的时候。
白头蝰主要进食小型的哺乳类动物,其幼蛇亦曾被发现会进食麝鼩。据一些曾饲养白头蝰的饲育报告中得知,白头蝰平常是抗拒被人工哺育的,只会在晚间时才愿意进食新生的鼠类,而且每当它们咬住了猎物时,往往不会轻易将其放开。
值得一提的是,白头蝰是中国27种毒蛇中最毒的一种,常被比喻为“一碰毙命”。白头蝰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被它咬中会导致血液凝固,产生局部疼痛、肌肉肿胀、头昏眼花、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症状,咬伤后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DIC),使伤肢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功能障碍。
关于它的毒性,还曾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记录。根据罗马自然历史学家Aelian(公元200年)的说法,这条蛇来自亚洲“最热的地区”,身体呈深紫色,头部“像牛奶一样白”。人们形容它“几乎驯服”,不会用尖牙攻击。但如果这只爬行动物在你腿上轻轻咬上一口呢?那么很快,你的整个肢体就会开始腐烂,而你也很快就会死去。
后来,这种蛇被证实与中国、缅甸和越南的一种罕见的蝰蛇的描述相符,直到1888年才为科学界所知。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因为它的致命毒液而引发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而收集白头蝰的毒素来制造毒素的过程是很复杂的。为了提取毒液,研究人员需要把活的毒蛇悬吊起来,头朝下,放在一个青铜壶上,接住滴下来的毒液,毒液凝结成一种厚厚的琥珀色物质。当蛇最终死亡时,用另一个罐子代替第一个罐子,以获取从尸体中流出的稀血清。三天后,这种的液体会凝结成一种深黑色的物质。
白头蝰的这两种毒物必须分开存放,因为它们的毒性不同,但却都很致命。黑色的毒液会让坏死和化脓的伤口在数年内不断扩散,最终导致被咬的动物或人类死亡。纯琥珀的毒液则会引起被攻击者的剧烈的抽搐。随后,受害者的大脑甚至会开始慢慢溶解,最后从鼻孔里滴落出来,或许,这也是白头蝰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原因了吧。
或许,你被这种描述恶心到了,但这种反应正是古代毒箭制造者的意图。只要把箭浸在白头蝰的毒液里就足够致命了。干燥的结晶毒液可以保留神经毒性,腐烂的毒蛇的身体会产生细菌污染物,对穿刺伤口造成严重破坏。而在当时,向潜在的敌人传播你可怕的毒药配方却是生物战的一个重要的一方面。
白头蝰的毒液虽尚未被完全分析,但很确定的是,它是一种具有破坏性作用和明显坏死的血液毒素。2012年,化学家们通过凝胶过滤蛇毒残留物,分离出一种新型多肽,氮杂视蛋白,他们希望这种多肽能在神经递质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有价值。
白头蝰很难被饲养。对圈养白头蝰的观察表明,这些蛇不能忍受干燥的环境,当保持在低于100%的湿度时,它们会出现皮肤问题。理想的温度在60到68华氏度之间,这对于爬行动物来说非常凉爽的。用一位爬行动物饲养员的话来说,它们“太无聊了,很难养”,于是他把自己的宠物送到了动物园。如果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那么这对白头蝰的蝮蛇来说可能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这使得它们不太可能因为宠物交易而被过度捕猎。
如今,白头蝰已经被列为极度濒危的爬行动物,除了其自身繁殖能力不佳外,由于白头蝰的栖息地与人们的生活范围、居住地区有所重叠,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加之由于该物种比较古老且罕见,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现可能将其捕捉、误伤或用来食用与贸易。这些因素对其数量也造成了极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