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曾友于 (最好的故事之一)

曾老头死了,留下七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所生,后来和妻子一起被劫掠走,了无音讯。

剩下的六个儿子,三个是妻子生的,三个是妾生的。

两派互相不服,而妻子生的三个儿子年纪大、实力大,老欺负妾生的三个儿子。

只有妾生的大儿子,讲仁义道理,其他的都是只知道蛮横自私,欺软怕硬。

后来,曾老头的妾死了,妻派儿子们吃喝玩乐,不吊丧;当妻派大儿子媳妇死的时候,妾派也这样报复。

妾派的大儿子,曾友于,带头教训弟弟;但看到妻派太过分的时候,又站出来维护弟弟,代替弟弟挨打。

因为他讲求的是道理,遵守孝道、行为规范,以求家庭和睦,家族兴旺。

后来,之前被劫掠去的大儿子成回来了。

曾友于分给他地住,妻派觉得这是拉拢人心,上门责难。

成大怒,说,我回来你们没人管,三弟出来管,你们还不让管,这不是断我的路吗?!

自此和妾派站在一起,为妾派出头。而县令又把他们的家产分成七份,一人一份。

曾友于为了避开打斗,把家迁走了。

后来,妻派老大家又出事了。老大五个儿子,三个妈生的,最小的一个没兄弟,被欺负走了,投奔曾友于。

另外四个打了起来,各死了一对夫妻。

其中死了的一个媳妇的娘家——冯家,脾气大,生气了。带着宗族把亲家砸了。

曾成看到这样子,带着宗族又把冯家一伙人给打跑了,还把人腿打断,耳朵也给割了。因此闯下了祸,曾家全都被抓了起来。

正好,曾友于带着儿子和侄子进京赶考,考上了大官回来。

冯家不敢追究了,官府也袒护,曾友于也厚道,补偿了冯家,于是事情就此解决了。

妻派的小儿子,看到友于带着儿子和侄子其乐融融,互相爱护,家庭和睦,反思自己以前分帮结派,欺弱怕强,窝里斗的事情。很后悔的说,现在才知道,我以前做的都不是人办的事啊。

后来,曾友于成了族长,家风也就被他影响成了很规矩正派、讲求孝道友道的人家。

蒲松龄评论说,天底下只有禽兽才只认妈,不认爹;但是即便是世家大族,也往往因为不是一个妈生的,而分帮结派窝里斗。由此影响着儿孙辈也这样做,最后终于家庭衰落。报应不爽。


这篇故事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

这篇故事里没有鬼怪,却以事实讲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平庸的人,往往目光短浅,只看到一时的利益,只看到小处的利益,因此不顾大局。

所以往往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只考虑力量强弱,欺软怕硬,不考虑怎样的做法才能让自己得到长久稳定的良好结果。

这样的人和事情太多了,连我自身也有。

人要是活在欺软怕硬,弱肉强食的痛苦挣扎中,就算胜过了别人又怎么样呢?一样活的不自在快乐。

家庭和睦是根本,大家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船要是完了,大势就去了,大势一去大家都完蛋,那又何必窝里斗呢?

重要的是维持大局的良好态势。

为什么要讲道理,要厚道呢?因为顺势而为是最省力,保存实力的。

要是欺软怕硬,是用自己的力量,强制压过别人。就算压下了,自己也损害很大,而等到压不下的时候,就被反噬,祸就来了。

而顺势而为,尊重道理和规则,化解矛盾,就让这股对抗的力自己化掉了,没什么消耗,实力也保存了。

而且一个人不是最大,是社会联机里的一部分,遵守着程序,和外界连接,才能起作用,有力量。

把自己孤绝了,也就没力量了,枯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斋——曾友于 (最好的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