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觉醒Day2#《成功,动机与目标》: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这几天一直有看书,但没有及时地在上写笔记打卡,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读了书中所介绍的“为什么”和“是什么”思维,内心突然如看到一盏明灯,豁然开朗,并且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人们应该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采取两种思维方式并学会转换。当自己面对自己比较害怕,不太擅长的事情时,我总是会选择逃避,总是会纠结在“为什么”的思维里,却不去采取措施直面它们。所以看完该章的内容,我觉得采取“是什么”的思维在面对一些具体、艰难的事物时是很有效的。这几天,每当我想要去拖沓逃避一些事时,脑袋里总是会冒出书中的一些话,提醒着自己着手去做。现在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会继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去反思自己,不断地去做出改变。

 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想把自己觉得文章中不错的句段整理下来。

抽象的“为什么”和具体的“是什么”这两种行为理解方式在立志效果上各有利弊。在不同情况下,一种思维方式可能比另一种更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目标,关键是要懂得针对不同情况而适当地转换思维方式。好消息是,这并不难实现。你只需要学习什么时候该想“为什么”,什么时候则需要想“是什么”就行了。
那么用具体细节理解行为,用究竟“是什么”想问题能有任何帮助吗?当然。首先,这种思维方式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时就非常有帮助。如果你从来没有操作过吸尘器,“吸地”(“是什么”)的理解方式就比“打扫卫生”(“为什么”)更有效。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在做有难度的事情时,用单纯而具体的“是什么”方式思考比深远而抽象的“为什么”来得更简单有效。
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A点到B点的机械过程。他们有时没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但他们对在崎岖石路上行驶特别在行。当你所做的事情特别复杂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儿是值得的。
也许这么说能够给你点安慰——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次次地掉入这样的陷阱里,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为什么”来考虑未来的事,而较少思考究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用“是什么”方式思考目标不仅能让你更好地安排时间,还能防止拖延时间。
所以用“是什么”方式看待目标能让你更专注于具体的必要行动,让你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太注重“为什么”做一件事则可能会让人行动比较拖拉。

 总而言之,采用“是什么”思维可以让我们更专注、更高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以作者所说的话结尾:“本书含有一些小练习来帮你学习如何运用新策略实现目标。当你遇到新知识时不妨一步步地记下来,这是个促使新策略变成习惯的好方法。考虑一下专门为这本书准备一个笔记本。通过做记录的练习,你的大脑会逐渐学会自动启用新知识,到那时你就不用费事做笔记了。目前来讲,做笔记肯定是值得的。”

希望通过坚持阅读,坚持记录,坚持思考,让自己的大脑逐渐学会学以致用,成为更棒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年觉醒Day2#《成功,动机与目标》: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