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李敖,告诉你一个读书秘诀

已故台湾作家李敖,家里藏书十万余册,一生嗜书如命。

据说从认字那天起,他只有两个礼拜不读书:大学当兵入伍的第一个礼拜,刚坐牢疲劳审讯的一个礼拜。除此之外,他天天看书,终成一代大师。

那么,他有什么读书心得呢?

一、大卸八块读书法

平时去超市买鸡,我们会发现,一只整鸡可被大卸八块,分开来卖。比如分成鸡头、鸡脖子、鸡胗、鸡腿、鸡爪、鸡翅、翅根、鸡心等。

李敖的读书法跟这很类似,也是把书切割成一块一块的,用到的工具只有剪刀、浆糊、黏贴纸板、资料夹。

具体做法:

读书过程中,凡是有用的部分,一律用剪刀剪下来,用浆糊贴到纸板上,再归到夹子里。如果一页书,正反面都有内容需要归类,就采取影印的办法。

当然,大师李敖也说了,可以买两本一样的书。这个办法比较费钱,但没有影印的烦恼。书读完了,就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夹子里的内容。平时使用,只需要翻看夹子。

李敖有几千个夹子。读者要问了,为什么这么多?

举个例子:有的夹子专门存放关于牧师的内容,但牧师也分好多种:喜欢男人的一类,喜欢女人的一类,喜欢别的一类,这样,存放牧师内容的夹子就至少要三个。

通常,大卸八块读书法包含了读书、整理两个过程,运用熟练后,可以同时进行。

二、李敖的八个读书心得

1.温故知新,要讲一个度。

知识学完了,可思考一番,获取新的收获;但也没必要总看一本书。李敖举例说,他的父亲,看了一辈子的《资治通鉴》,周而复始地看。因此,这种读法,他也不提倡。

还要注意的是,思考的时间也要控制。有的人爱胡思乱想,读得少想得多,没有任何益处。

2.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孟子讲的,非常对。书读完了,要审视一下,是否正确。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有所选择的吸纳,不能一味接受。

3.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辙欣然忘食。”即读完了,不对书做过分的、虚无缥缈的、不尽人情的解释。

有时,作者说的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本义也不复杂,但读者会想多,会过度解读,反而理解错了。

4.采取主动心态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而不是读完了啥也记不住。这要向古人黄庭坚学习。“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我读书,而不是书读我。

另外,遇到问题,可从其他书中,获取答案。(这一点读古文常用,一个字怎么理解,可通过其他书里的语句判断,侧面理解语句的意思。)

读现代的书也建议这样,比如你想了解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完全可以选择多本有关他的书籍,来个主题阅读。

5.读书须看意旨所在

陆九渊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读书得间”,要从字里行间,理解书里真正的意思。

6.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身上随时带纸和笔,一有想法就记下来。否则,想法一闪念就没了,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

7.平时注意收集材料

有了材料做证据,写文章才有根据。没有根据,就无法让人信服。李敖曾着力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记录,个人又整理了大量的文件夹。有了充足的材料,他一个月能写出一本书,一年写出十二本书。

无独有偶,《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擅长使用平时搜集的资料卡片。

如今,许多人利用云盘、笔记软件等手段归类资料,这一点,似乎比李敖的土办法更高效,但管理和使用资料,也是一门学问。

8.要有想象力,能够驾驭材料

让材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象力就需要读者自己培养,吸纳平时阅读得来的灵感,变成滋养自己的养分。

三、一点体会

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相当于旧时代的“印象笔记”,用手工的方式将内容标签化,用时查询标签。

如今信息化时代,剪刀浆糊等工具,也完全可以用手机代替,读过觉得好,就拍下需要的知识内容。

李敖读书法给人很大启示,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东西总靠脑袋苦思冥想,不但辛苦,效果也不理想。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学时我们习惯于闭卷考试。

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情况相当于开卷考试。遇到问题, 我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寻求答案。在这个时代,知道从哪里能找到知识,已是一项必须培养的能力。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曾提到了“外包大脑”的概念。即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

如何管理知识,如何使用知识,是每个终生学习者的要考虑的一个课题。

世上秘诀千千万,只有亲自尝试运用,才能真正学到。因此,建议读者知行合一,看完本文,马上去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83岁的李敖,告诉你一个读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