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社,永远温暖的港湾

毕业8年,记忆渐行渐远。

  曾经觉得可以经常见面的人几乎未再见,曾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几乎荒废,大学过往也只有在偶然的瞬间会想起。

  周末在家收拾旧物,十年前的时候,手机还不盛行,更谈不上微信。书信还是维系各种感情的重要媒介。一堆陈旧的信封中,有一封格外醒目,牛皮信封,封面上写着:EG330某某某收。打开是一张打印的信签,上面写的是我被通讯社录用的信息。记忆的闸门瞬间喷涌,很奇妙,尽管人与事已经模糊,可是那种情绪经历了十年,却再次涌上心头。

  2006年,对当时20岁的我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义无反顾从化工系转到中文系已经有些时间了,三年需要将四年的课业完成,丢掉了付出努力的化学,去学习新闻,适应新的班级、舍友和专业。表面淡定,内心恐慌。

  记得某个下午和舍友在吃完饭的食堂边,看到了通讯社的招生简章,点燃心头的热情,义无反顾,孤注一掷。经历过两次面试,进入了通讯社的大家庭。

  然后,我的大学时光打上了通讯社深深的烙印。办公室值班,开策划会、一起去采访报道大型活动……记得当时舍友还抱怨我说,每次有啥活动,只有和通讯社有冲突,我肯定去通讯社。

 那时在办公室楼下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条小路,每次在通讯社工作完的晚上,总记得和班里一位女生还有社长,一起沿着河边慢慢走,慢慢聊,一直聊到篮球场,聊到商店,聊到操场,聊到宿舍。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过的习以为常,可不经意间,这样的日子就成了回忆,永远回不去了。

 通讯社里的李春老师声音高亢,为人热忱,每次向别人道谢的时候,都会大声的说“谢谢你!”很多年后,我居然也习惯这样说。马志同老师是我的老乡,在通讯社时就特别照顾我,教会我为为人处世。

  毕业很多年,通讯社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也都为人父母,这么多年也从未回去看看母校,看看曾经的通讯社办公室(不知道还在不在)。在校报300期的日子里,在微信群里收到学弟学妹真诚的邀请,很欣慰也很欣喜,铁打的通讯社,流水的社员。无论在何方何时,大学通讯社是我内心最温暖的港湾,希望有一天能回港湾看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讯社,永远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