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前,网购了一件衣服,因为衣服有点偏大,于是想退货。网上申请好退货后,剩下的就是把衣服寄回商家,坐等退款了。
问题,出现在寄送上。
因为顺路,于是,我让A帮忙把衣服寄回给商家。我把商家的地址和电话等信息写在一张纸条上,并交代,这张纸条要同包裹一起寄过去,随便哪家快递都行。
到此为止,我与A的沟通基本完成,但却忘了提醒,一定要记得拿回发货单号!
经常寄送快递的人都知道,发货后,都会有一张凭证单子,上面印有发货单号,方便查询包裹物流信息,如果出了问题,也好理赔。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A不经常寄送快递,也不知道发货后需要拿到发货单号,而我在跟他沟通的时候,自以为他是知道这些的,所以没有做具体的交待。
后面,问题就来了。
A回来后,没有拿发货单子,于是我开始起了情绪:开始有点生气,并责怪A寄东西怎么不拿凭证,因为快递单需要反馈给商家;A同我辩解道,为什么你不说清楚!
是的,我为什么没有跟A说清楚呢?那是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寄个快递拿回发货单,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交待的必要,人人都会的事情,还需要交待吗?
进一步了解到,A之所以没有拿回快递单号,原来他根本没填快递单,他直接把包裹和运费给了快递员,让他们帮忙寄送,忘了拿发货单了。
对于我来说,填写快递单,并拿到回执,这是基本的寄送流程;但对于A来说,东西只要能寄送出去就好,快递单可有可无。
寄送快递,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我所知道的,A并不知道,而我,也并不知道A并不知道,这就导致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交待清楚,结果事后出现问题。
02
在《精进》中,作者提到一种在人际沟通中可以运用的矩阵,叫做“乔哈里窗格”。
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种人,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也知道”,所以在沟通时,不会做过多的背景解释,结果给对方带来理解障碍。
另一种人,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都不知道”,结果把谈话变成单方面的灌输或炫耀,给对方带来不快!
而乔哈里窗格,用一个简单的2x2的矩阵,来提醒人们在沟通时,彼此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的:
乔哈里窗格,用两个维度,分别来表示沟通双方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
公开区:我知道,对方知道。
盲 区:我不知道,对方知道。
隐蔽区:我知道,对方不知道。
未知区:我不知道,对方不知道。
而要想沟通效果越好,就要做到公开区越来越大,用图表示如下:
当公开区越来越大时,表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状况,处于一种对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做沟通的话,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03
回到上面的例子,我与A沟通的时候,就犯了在隐蔽区(我知道,对方不知道)的错误,结果导致出现意外的问题。
如果,在沟通的时候,我先跟A确认一下彼此的公开区信息(关于如何寄送快递),那么,结果可能就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