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希望孩子拥有什么品质?独立思考,欣赏自己,强大的人格、心理力量,和完善的自尊。
当人的语言,行为,思维,三者合一时,这个人才是稳定的,有力量的,有自我的。
系统的学习完心理咨询师,深深的感受到:此生生而为母亲,在孩子0-6岁,特别是4-6岁关键时期就是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想到你未来的人格完整、自尊的强大、人际关系、天赋与热情,与我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深感为你为我都要好好学习:情绪排解、心理疏导、爱人的方式……一起加油啊,儿子!
而学完心理学再看育儿书,更妙。
别错过孩子的敏感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里说,孩子的很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但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它可以带动出现,但是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始终没有改善,那么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至成年甚至老年,孩子有可能会成长为各种心理有问题、行为障碍的成人。
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用人性的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把规则变成内在秩序。在少年期这个内在秩序会转化成道德,变成发自内心的自律,而不是成人社会的道德律令,在幼年期构建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文明最有效的路径。
快乐的孩子不生病,当他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展时,他全部的生命能量都释放出来,用于身心的成长。
当孩子能够自由缓慢的,把自己的感觉和世界配对,他开始拥有抽象和演绎,开始理解概念、创造概念,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系统来完成,不由成人来代理。“只有孩子所形成的所有一切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才能沉淀下来组成孩子的人生。”-蒙特梭利。我们可以用爱帮助孩子,但不能代替他成长。超过他心智水平的东西孩子记不住,我们别着急,要等待。
用实物,用现学,用生活教儿童,他掌握了学习对象的本质。掌握本质的过程,一开始很慢,但会越来越快,到成人时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对本质的理解力,会像闪电一样。
“生命中至高的快乐,就是我们有了被爱的把握。”_雨果
在婚姻敏感期的时候,小朋友自然而然学会怎么去爱一个人,讨好一个人。也会因为喜欢而痛苦,但很快他们会接纳,能够理解(几个月而已):如果他不爱我,我也不强求,我可以去选择更适合的;他不喜欢我并不是我不够好,可能是他有更适合的。我们现在很多爱情片、新闻事件里,爱一个人,爱到发狂,纠结分裂害人害己,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敏感期没有渡过好导致人格有问题呢?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要给他们自由谈论这个问题的环境,只有不以成人眼光世俗的去看,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建立良好的婚姻观念,有更好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看到儿童敏感期的“结婚敏感期”,我觉得很感动啊,这种爱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却常常被我们大人所破坏。小学生爱上他的老师是佳话,是他特别情感萌动、英雄时期的到来,显示出少年的情怀。生命是依靠爱来生存发展成长的。
追踪自己的人格源头
而《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让我看到了自己当初得抑郁症的源头:
典型的忧郁型人格:总想着依赖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自我怀疑,与别人作比较,满足别人的期待。极度的自卑,只有被人疼爱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值得爱,所以一直在追寻这种疼爱,如果他不爱我,这是因为我不可爱。到最后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我们的性情必然充斥着歉疚,无力负荷,满心不安。
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格,和母亲与照顾的方式真有一些关系:过度的宠爱与拒绝。无条件的爱也给了窒息的压力,唤起了孩子的罪恶感,而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会这样的爱我。我们不敢,于是有了中毒的人生观,自怨自哀,或者惩罚自己,放弃自我。而能帮助我们的,只有:勇于独立自主。
而强迫人格的小孩,因为有权威式的家长强迫给予了所谓的模范教育,教养良好,成功有效的彬彬有礼,算了,大家赞美,绝不能让父母丢脸。他们也没有发泄的管道,看着强迫的招数,狡猾的,不公然反抗的自我惩罚。
学习到这些,并不是要责怪我的母亲,而是引以为戒,妈妈这么爱我,却也会伤害到我。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照顾孩子
长久以来,是自责让我巨大的内耗,让我有那么大的情绪困扰,情绪低落、逃避等。常常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心绪,或者在情绪淹没前就和父母发生争吵后,深深责怪自己:为什么学习心理学修行了那么久,还是没有长进,这样子父母肯定很担心,他们肯定很难过,又没有办法开解;或者和我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他没有遵守我规定的、每次说都不理会的时候,无名之火升起来,不小心采取暴力的时候,又会觉得:不是学了非暴力沟通吗?不是号称正面管教的妈妈吗?可是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当我被其他的生活小困扰已经弄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我是非常容易被一些小事引爆的。《PET父母效能训练》,里也说我们是要倾听孩子,但也要倾听自己是否有那样的倾听的心情?如果真的心情不好那我们要找出:谁的需要迫切需要被满足?如果是你自己,那就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照顾孩子。“谁会受伤更严重,谁的需求更强烈?先去做你必须做的事,再倾听孩子。”
一直以来,我都又好多重要的小事,又拖了好久好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去办。但感觉自己终于不焦躁了,虽然还有很多碎碎的事情,要一件一件事去完成去做掉,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责怪自己说:为什么那么不小心,造成这么多麻烦?为什么自己最近那么不顺利?好烦!那样的自我责怪,会消耗我更多的能量,除了让情绪更加不好而无任何帮助。与真实凌乱的自己共处、接纳,倒有了慢慢、稳稳走下去的力量❤️。书上也告诉我们:“让我们出现异常心理问题的,未必是一些重大突发的事件,而一些细碎、高频率发生在生活中的小事,才是影响的关键。”⛽️
这本书又提到了心理咨询师的技巧:倾听、支持、面质。但对我最有用的是:我们要具备倾听的心情!我们不是超人妈妈,没必要为孩子的一切承担责任、找到解决办法(这是他自己要承担的,他也有这个能力)。如果我真的很烦闷,我也可以用“我-信息”正确告诉他我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你很想我陪你玩出,但现在妈妈真的很累,我休息一下再来陪你”。
祖孙三代同处的诀窍
爸爸是脾气不太好的外公,也不怎么喜欢小孩。但因为我变成单亲母亲,他不得不收留我们有瓦遮阳。我回家以后一直无法和他很好的相处,因为觉得他阴阳不定,动不动就会发脾气,还会说很让人伤心的话。
但中国的大部分老人,都是这样吧,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痛却说彼此伤害的话。
去新公司上班,父亲觉得这份工作很好,也对我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刮目相看。但儿子因为我提早离家而哭闹,爸爸妈妈一直在旁边说你走就好了,一会儿就没事了。可我不想这样,我不想给儿子有一点点伤害,我蹲下来,耐心的开导他,询问他的需要。爸爸见我快迟到又是一顿催促,我差点儿就像往常一样破口而出:我的孩子我自己来管,你别烦!
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我没有被情绪绑架,我用平常的口吻说:“好的爸爸,但我想自己处理和他的分离。”我爹居然默默的走开了,还让我妈也别说我了,他居然信任我能把事情处理好!
往后,我更多的开导了我爸爸,注意,必须用很平和的语言,千万不要带着不好的情绪!不要总因为我又找不到某个东西而不开心,也不要因为妈妈不会整理把家里搞的很乱而生气,我们就是这样的亲人,会改,但大方向注定就是这样的人,而且生活就是这样,有很多麻烦和意外,需要一件一件,一家人一起去处理。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依然有很多别的优点啊:比如老妈的无条件的付出,我的善良与热情,那都是别人没有而我们独一无二的!
老爸说,你是厉害,文化人!
心理学+育儿书,增加家庭的和谐,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