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青/文 新冠检测带给IVD(体外诊断,常规的验血、验尿均属该范畴)行业的红利仍在继续。
本月底,IVD企业陆续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新产业生物、热景生物、万孚生物等企业继续以营收增幅近百倍、千倍“领跑”。热景生物第一季度盈利同比增长超过1000倍,一个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总营收,4月股价累计涨幅超过300%。这样的公司并不在少数,结合春节期间不断传出来的大订单消息,大部分还未发布财报的IVD企业业绩继续走高几乎是板上钉钉。
这个“野蛮生长”的故事创造了医疗健康领域的历史,两年前还只有小几百亿元的市场盘子一下子捧出来了不少百亿元市值的大公司。
于是,一堆人闯进来。在刚刚结束行业核心展会CACLP(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上,去年还紧缺的采集管,今年参展商就有几百家能做,近1200家参展商更是几乎每家都有对应新冠的检测工具。有参展商甚至调侃,这个行业最大的门槛已经不是技术了,而是哪家公司报证获批的速度更快。
面对接不完的订单,企业几乎一股脑“下注”,不断砸钱扩工厂、买产品线、砸渠道,最终换回千倍增长。大部分工厂今年春节都不休息,用千万元的奖金,招募几千人加班加点赶订单。
可随着疫苗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国内疫情基本得以控制。再加上新冠核酸检测进入集采,在黑龙江等地区,试剂入围价格降幅已超80%,IVD行业可能马上要进入一个拼价格的大红海。
不少企业有些迷茫。上市公司担心可能缩减的市场盘子,留出来的收入空档如何去填补。小公司更是不知所措,既然连大公司都担心收入,那它们的归路是什么呢?
此时,“疫情挣到钱了该怎么花”成了一个既显“凡尔赛”又苦涩的行业难题。
野蛮生长
不可否认,对于IVD企业而言,新冠检测是一次空前的机遇。
热景生物董事长林长青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说,IVD行业当时的总产值在300到500 亿人民币,“还不如一个国外跨国大药企的总产值。”即便到了2019年疫情前,这一局面也没有多本质的改变。国内近700亿元IVD市场规模,也难以在全球近690亿美元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一切在2020年按下加速键。“其实现在外界所关注的这批IVD企业,都是在做与不做新冠检测这个决定上,下得早、下得快的。”某不愿具名的行业投资人士对经观大健康称。但凡在此次疫情中下了重注的,业绩都没落空。像迈瑞医疗这样的医疗器械行业“巨无霸”没有过多参与,业绩增速就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订单多到接不完,各家在产能上都卯足了劲。包括像华大基因这样的龙头企业,前期产能充足,也扛不住短期爆发式的需求增长。2020年7月,华大基因发布非公开募资公告,宣布拟加码20亿来扩充主业产能,指向的主要项目是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
而对于募资能力有限的中小体量IVD企业,没钱赶时间建新工厂,那就把现有产能发挥到极致。以厦门宝太生物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未上市“新冠业绩黑马”,因为拿下了英国政府价值超13亿英镑、3.84亿支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大笔订单,直接拍出3000万元奖金,安排6000人大年初一到岗,这一举动为行业所惊叹。
同时,海外市场一下子打开了。像宝太生物这样的一批以前只聚焦国内市场的公司,突然发现过去迈瑞医疗、新产业生物等巨头接连投入十年才勉强打开一条缝的海外市场,却在此时主动敞开了。2020年上半年,安图生物、迈克生物、圣湘生物等一窝蜂地申请了美国药监局紧急授权、欧盟CE认证等,疯狂地在海外抢单子。
仅从最近进入德国家庭新冠自测市场的采购名单来看,已有16家国内企业陆续进入欧洲市场了。
而且到了去年下半年,订单已经不局限在核酸检测上了。特殊情况下,医院端更宽泛的相关检测设备的采购需求,从PCR(新冠核酸检测用的技术)到抗体,再到抗原产品,从临床实验室向POCT(病人的床边检测设备)领域、甚至家庭领域拓展的产品线,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IVD公司都快速地补齐了产品线。
“入行快十年了,竟然有好多公司没听过,看产品序列,以为是做了十几年的公司呢。”上述CACLP参展商称,“那些已经有规模的公司好像一瞬间补齐了所有的产品,什么都能做,也什么类型的设备都有的卖。”
如何填补?
但按照现在的抗疫形势,各地的新冠检测降温是必然。
行业的共识是疫情之后,行业集中度肯定会提高。IVD终归是个不算大的行业,赶着热潮进来的小公司或淘汰,或被收购,这在中国商业史上,各行各业发生过太多次了。
“内部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位北京中小体量IVD企业从业者告诉EEO大健康记者,公司没什么大规划,就是跟着行业跑,别家做了,就想去“参一脚”,“老板交代去看看,看着行,就开始搞了”。另一家同样体量企业的员工也持相同观点,“不太走正规的调研流程,多打听打听,多问问,感觉某个东西自己能做,就决定做了。”
中小公司虽然手握现金,但在一个行业都面临路径决策时,它们也很难有多前瞻性地去做出选择,更多的还是“随大流”。
稍具规模的IVD公司可能背负的压力更大。行业普遍认为,借着疫情特殊情况,有了现金和市值基础,也有了更庞大的销售和渠道网络。几家巨头当然要瞄准国际巨头,取而代之。全球第一的罗氏就是靠着一、两款产品的良好业绩,有了资本实力,继而不断地通过并购扩张自己的产品线,做大、做强。
圣湘生物在日前由西部证券对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及,“必须要成为一个在各方面能力能比较全面的公司”。
EEO大健康也曾就战略规划,以及是否有收购意向询问新产业生物,其副总经理兼董事长秘书张蕾回应称“暂时不方便对外公开交流”。
但各大巨头已经开始动了。圣湘生物已经在进入癌症早筛领域。“我们的癌症早筛是基于大研究机构的测序平台和更基层的PCR平台,让高危人群筛查在基层亿元就能实现。”圣湘生物在上述投资者交流会上称。
这个市场比现在的新冠检测要大得多。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光是结直肠癌早筛的潜在市场规模就达到千亿元。美国最大的癌症早筛公司“精密医学”,十年完成40倍的市值增幅,市值过千亿元。
“不出意外,未来几年,这一波挣到钱的IVD公司会在资本市场上活跃起来,甚至进入非IVD领域。”上述行业投资人称。
“IVD企业变革已经开始。”一位IVD企业地区负责人在接受EEO大健康采访时表示,参与者对自己所处的行业还是信心十足,“现有的IVD企业还是很小、很分散,在此基础上,未来想存活,要么布局产品线做巨头,要么深耕细分领域,要么选择新的创新点,属于中国IVD企业的黄金期还远远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