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公司回忆录之-几亿赌局的落败


好久没在公众号写东西了,掐指一算3年多,错过了一波内容热潮。


不过没关系,好在有时间可以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审视这3年里的得失。



2015/6-2018/11,在这3年多时间里,我服务了2家创业公司。


第一家公司目前C轮,是以房产电商起家的房产交易平台,称为C公司。


第二家公司目前B轮,是以租房平台起家公司,目前也在谋求业务转型,称之为B公司。


今天,主要说说C公司。


C公司最早以新房业务起家,2011-2015这3年半恰逢房价高速增长期,过的还挺滋润。


C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公司作为平台,左手跟开发商合作说新房我全包了,右手跟所有大小经纪公司合作说卖哪套随便你们,反正卖了就给钱。开发商能完成指标回笼资金,经纪公司除了二手房外还能赚更多新房佣金,C公司让出大部分佣金,薄利多销。


这样的话,在整个链条里大家就都赚钱了。C公司也以这样的模式,迅速打开了全国新房市场,巩固了自己行业领先地位。


说说后面发生的事儿...


2015年7月,公司管理层为了更多收入,同时也意识到新房体量及收入有限,意欲将眼光放到了被中介垄断的二手房市场。


随后,为二手房业务蓄势待的C轮融资2.23亿美金融资到账,公司大规模招人,并成立二手房事业部,迅速将战火烧到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二手房市场。


同年8月,公司大规模在地铁、公交、电台、社区进行广告投放,洗脑式广告的到哪都能看到或听到广告,大意是买二手房就找房东吧,2999给你们全搞定。


2999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市面最大的玩家-链家,成交一套二手房的交易佣金在2%左右,以当时上海一套婚房均价300万计算,链家活脱脱就要6万块钱,C公司便宜到人家去掉个零头都不止,而且还声称线上有专家免费帮谈价,线下有豪华装修的交易中心,总之让你100个放心我们不会跑路。


2999打出去的1个月里,前期用户成交时候都满怀感恩省了好多钱,感恩到交易中心送锦旗夸赞这样的互联网颠覆模式,但随着后续大量用户涌入,问题也集中爆发了:


“预约很久了,什么时候能确认?”

“我按预约时间到小区了,房东不在啊”

“你们平台上面这个价格到底是真的假的,谈价专家一点不专业”

“你们的服务人员每次只能看1套房?看另外地方还说不负责要换个人”

“说好2999,后面怎么这个手续也要钱那个手续也要钱”



从这些反馈来看,我们当时在产品每个生命周期的服务链几乎是全线溃败和低效的。


选房流程:买房者看房,需要先由客服与房东确认日程。这导致时间上双边要撮合,APP预约需要很久才能确认。


看房流程:房东的时间不确定性相当大,导致到场看房体验非常糟糕,约好5个里有2个能看谢天谢地了。


服务流程:带看效率较低,服务人员按区域划分,非自己区域的不管,达不成整体联动。


交易流程:后续流程不规范化,费用不透明,加收宣传中没有提及的费用


除了上述这些问题每天都被大量用户集中投诉并重复外,市场部门同事测算完投放与运营数据后更是震惊:


从各种付费渠道获取一个成交用户的成本远远超过2999好几倍,这是还没算上人员工资与公司日常运营费用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每成一单,公司要补贴好几倍的钱。还是在很糟糕的服务体验下。


第一个月的尝试过后,9月,公司管理层决定上浮服务费用,改为服务费与房价挂钩,修改为2999+0.3%,


10月价格提升为2999+0.5%,随后到第二年3月,2999+0.8%,2999+1.2%;2999+1.5%一路飙升。


3月后,交易佣金甚至已经到了比某些中介公司还高的水平,随后,C公司也正式停止了大规模投放。


随着投放下降,真实成交量也萎缩一路向下。上线短短1年不到,服务费就从当初的2999摇身一变2999+1.5%,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摇身一变中间商。


自此,进行了1年好几个亿的大规模市场补贴与资源投入后公司陷入亏损,二手房买卖直联寿终正寝。


随后C公司也开始了捉襟见肘的日子,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寻求生存,在大伤元气摸索将近1年后,重新回归自己最熟悉的平台模式,在二手房经纪平台上找到了些突破。这段创业公司里的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


今年来,不少创业公司都不好过,包括我的第二家创业公司B也面临转型。

今天写这些所见所,是敦促自己恢复写作的同时,尽点微薄之力把一些走过的坑都抖出来,总结点经验。


在这寒冬,尽量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如果陌生,切记要带着敬畏之心摸索前行。有钱的时候多想想没钱时,想尝试新业务前多找找产品PMF。好的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所有靠市场补贴输血的产品都是残废,走不远的。



准备从不同角度,做几期创业回忆录系列,下期我会写一些在B公司的见闻,无论角度或是气氛,与C公司这段腥风血雨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创业公司回忆录之-几亿赌局的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