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那段在世纪更迭里高低流转的旋律
也许出于欣喜
也许在诉说初衷
也许表达了一份难以传达的感情
也许想要铭记一个动人的故事
它打破时间的桎梏
穿越国度传到我们耳边
赋予我们那一瞬间的生命声色与温情
以温暖我们的灵魂
和此后漫长的一生
音乐,是流动的记忆
一首钢琴曲,让人忘记生活所有的刁难
上三年级那年我转学到外婆家的小学。
那里的男同学大多又蛮又野,他们热衷于没日没夜地在教室里走廊上田野间疯跑,女同学则要么终日沉默不语低头写作业,要么早已形成团队,加上妈妈不在身边,孤独感突然就袭击了九岁的我。
庆幸的是,在我之后班上又来了一名转校生——新老师的女儿小眉,我们作为班上唯一两个格格不入的新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好的朋友。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她高兴且自豪地向我展示了她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一辆崭新的钢琴,她坐到白色花布一直铺到地面的优雅的椅子上,弹出一首不太流畅的《星星变奏曲》。整个过程我一点儿都没有走神,生怕错过一个音符,我跌入了音乐的世界里,完全忘却了周遭的一切。此后我常常在放学后陪她练琴,她在琴前一遍一遍练习新学习的曲子,我在一旁的桌子写作业。
毕业后我们再无联系,但直至如今,每每听到《小星星变奏曲》,我还是会第一时间想起她。我们听过的《小星星》,和老师在班上教我们的《小星星》是有一点点不一样的,这是我们两个人专属的联系。我想象着莫扎特在两百多年前坐在钢琴前创作的样子,一定眼神和烛光同样温柔。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在很多年后,英国诗人Jane Taylor为这段旋律赋了词,再后来,它被改编成《小星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温柔的记忆。
有些感情如曲,你遇见过,领略过,不拥有也足够美好
完完整整地把《致爱丽丝》听完,是在北上求学的第一年,地点是火车站。
广东如期必致的台风把我的火车延误在京广铁路的某处,第一次出远门的我,面对像个黑洞一样深不到底的等待,内心涌起的烦躁像滴入水的墨一样无限蔓延。同行的男同学递给我一只耳塞,大概是看出了我的不安。因为不放心我一个人出行,在母亲和老师的建议下,我和班上另一个报了北京的同学一起前行,当然他们不知道,我偷偷喜欢了那个男生很久。
那天他在听的正是《致爱丽丝》。
我是有点惊讶的。过去六年,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候学校广播响起的第一首歌,必然是《致爱丽丝》,不知道是哪一任校长留下的规定,后来也没有人想去改变。每次我都是听了开头就强迫自己不要去听了,这首经典曲目因为和六年三点一线的高压中学生活紧密相连,所以遭到了我的厌恶,它也许也觉得无辜。
我没有想到好不容易毕业了,他居然还会特意去听这首曲子。
后来我认真思考为何当时单方面地喜欢他,居然也喜欢了很多年。是因为他出类拔萃成绩优异,名字总是出现在排名榜前列,在校园早会晚会上有领不完的奖项,一路风光无限?还是因为他曾经主动且沉默地帮我修了一次掉链子的单车,也曾经在暴雨中停下来把我连同我的单车和帮同学们买的早餐一起从水坑中捞起来,最后自己被淋个湿透?
很久以后我才找到了答案:是因为他在我面对如山般的学习压力愤恨着埋怨着总是想要逃避的时候,能年复一年地安然地在窗边的位置做一张试卷。他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乐于接受,用所有的耐性和努力,去做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一如那天等待一列迟到的火车。不怀疑不躁动,笃定且安静。
后来我一直想成为那种人。
当曲子进入低音温柔流转部分,我在那个嘈杂的火车站留下了泪。贝多芬和贝丽丝能跨越20年的年龄障碍交换彼此真实的灵魂,却甘心让共度此生的愿景终止于父辈的反对。后来他独自远走,卧室却始终只挂她一人的画像,而她终身未嫁,在他去世后每年准时送上花束。
这世上大概有种感情是,只求遇见,不求拥有。
所谓梦想,是终其一生去热爱的事情
我第一次听现场演绎的《土耳其进行曲》,是在大学好友三三家里,演奏者是三三爸爸。
三三爸爸是一位中学音乐老师,听三三说,求学时她爸爸的成绩在班上就非常突出,尤其是美声,但是由于个子不高,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位歌唱家。对此三三奶奶总是很自责,她认为是从前他们实在太穷了,饮食营养不够耽误了孩子发育,也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三三说,每临近高考她爸爸就焦虑得连连上火,在补习辅导过程中也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比考生自己还着急。我则在想,那种焦虑里,会不会也蕴含着叔叔对自己梦想的遗憾呢?我想他当初大概期待过,自己最终会站到一个更大的舞台去,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歌声,收获更多听众的掌声,而不是只是站在三尺讲台之后,演绎着一个普通音乐老师的教学生涯。
如果当时叔叔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会不会就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
1778年,年仅22岁的莫扎特写下了一生中最为欢迎的钢琴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三章就是《土耳其进行曲》,他试图在西方音乐中加入东方元素。三年后他因不满主教的严厉管束愤然辞职,那个出生于宫廷世家六岁就能写出小步舞曲处尊待优的天才,自此开始了在维也纳落魄潦倒的下半生,但他一生创作了众多名曲,成功地把欧洲民族音乐融入传统音乐,也对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无法决定出身贫穷或者富有,无法决定能否站到更高的地方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只能决定热爱或者不去热爱。而其实能终其一生去热爱,就已经实现梦想了。
找到你的位置
临近毕业的时候去听了一场钢琴独奏,是法国钢琴家托马斯·恩科那年世界巡演的第N场。
很难忘记如此庄重的时刻:他缓缓走上前来鞠躬,四周掌声就如潮般响起,然后他走向他的琴,犹如一个国王走向他的王座,那是专属于他的位置。紧接着四周灯灭,只留一束光从高高的地方落下来,优雅的钢琴,连同他棕色的卷发,高挺的鼻梁,和分明的下颚线,就这样定格在全场观众的视野里,然后琴声开始如水般流泻而出,开始那个晚上的音乐盛宴。也许是因为在中国,他在结束前特意弹了一首《梁祝》,用一个古老的故事回馈中国听众的热情。
音乐会散场回学校的路上,我在公交车上目睹了一场小小的骚动。周五晚的大望路路口每个公交站台都聚集了大批要从公司回家的人,他们或许是在等待公交的过程中发生了纠纷,然后演变成了一场骚动,甚至引来了警察。
几乎不难想象那群在骚动里的人,终于结束了一周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心等待着迟迟不来的公交车,不经意的摩擦,有点冲的对话,有意无意的插队,都极容易激发一场战争。但我总觉得,他们不满的,不是那个冒犯了自己的人,不是等不到的公交,不是抢不到的站台位置,而是那份让人厌烦却不敢放弃的工作,以及重复乏味却无力改变的生活。
也是在那个时候,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我暗暗发誓,我将不遗余力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像托马斯那个在钢琴前的位置,那个可以用一生来热爱和奋斗的,不会剥夺我生活的尊严的,让我专心做自己的位置。
我是因为工作的缘故有幸遇见这架精美华丽的琴。
奥地利国王佛兰茨·约瑟夫的弟弟约瑟夫·卡尔因为在一次宫廷舞会上对伯爵的女儿伊丽莎白一见钟情而定制了这架琴。他告诉设计师,希望能为心爱的人制造一架美丽的、犹如天使般的钢琴。卡尔最终凭着钢琴,与美人情定一生。
这台钢琴曲诞生于一个动人美满的故事,见证了一段真挚的爱情,它走过百年时光,留给世人无数动人的时刻。
当我们聆听钢琴曲时,我们也在聆听自己。那么多的相逢和别离,漂泊或安稳,已经说出口或来不及说出口的感情,都在一首首曲子里一一找到归宿。
愿你此生,不惧挫折,不畏凶险,把岁月里的不安和动荡,都安抚成一首高低起伏动人悦耳的钢琴曲。
风笛艺术,与你同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风笛艺术微信公众号(扫码或直接搜索“风笛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