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历史:“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

王俊杰猛

“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

春秋篇 饵兵之会

邲之战后,晋国霸业衰落,楚国借战胜之勇,夺取了中原大部地区的控制权,为稳定其新得霸权,楚王文武并用,在增加军事影响力的同时,利用外交手段大力拉拢齐国以扼制晋国,企图通过楚、齐联盟彻底取代晋国一家独霸的中原格局。

晋景公深知齐国在中原诸国中的地位,齐若与楚结盟,必然对晋构成致命威胁,故急派使臣其与齐通好。

然而,齐顷公见晋国日衰,对晋使大有轻慢之意,直接导致晋齐关系恶化。周定王十六年,齐国联合楚军南下攻打鲁国,继而击溃卫国的援军,面对齐国的强大攻势,鲁、卫两国只得告急于晋。


评弹历史:“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_第1张图片

晋景公为阻止齐楚合流,复兴霸业,命中军元帅郤克率战车八百乘,会同鲁、卫、曹诸国军队进击滞留在卫的齐军主力,并于鞍地大败齐军。晋军乘胜追击,一度攻至齐都临淄之郊。齐顷公被迫遣使求和,复服于晋。

在晋国破齐之后,晋楚两国的霸主之争日趋激烈。

周简王十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二国,迫使郑国再度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感觉时机成熟,决定与楚再决中原,遂奖率三军南下攻郑。

楚共王得悉,亦亲率楚军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

楚共王为抢在齐、鲁、宋、卫诸国援晋部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故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在黎明之前利用大雾之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多有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晋厉公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心与楚一战,并采纳众将之谋,于自家营内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敌。

此举,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身的部署,可谓一举两得。


评弹历史:“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_第2张图片

随后,厉公又在楚旧臣苗责皇的陪同下,亲观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惯于集中于中军的特点,苗责皇建议:分晋军中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主力。

历公依此计,命晋军先发制人,主动开营出击,沿泥沼两侧迂回前进。

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故率王族亲兵冲击晋国中军。此时,晋国中军乘势后撤,尽量避免与楚军接触,反陷楚军于被动,无法支援两翼。最终,晋左右两军打破楚军两翼,并对楚军中军形成合围。

楚军见状,阵势大乱,只得突围而出,伤亡惨重,被迫收兵遁去,此战史称“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后,战败国楚盟国消散,处境困难,然而晋国作为胜方也陷入危机之中。

晋厉公欲乘外战取胜之机,消灭晋国之大族,却被栾书、中行偃等权臣所弑,国内一片混乱。种种原因使得晋、楚两国均无意再战。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七年,晋、楚、齐、秦、宋、鲁等十四国于宋地举行了著名的“弭兵之会”,共立晋、楚两国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相互攻伐。

此次会盟为争霸的各国提供了喘息的时机,也为苦于战争的人民带来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中原各国社会的恢复与进步,为日后的中原统一奠定了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基础。


评弹历史:“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_第3张图片

古往今来,战争与和平始终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春秋时期,群雄并起,齐桓公位列五霸之首,并非因其战功最多,兵众最强,相反却是因为其更加的注重政/治、重视民生,希望能够通过不得以的战争,使中原百姓不再遭受外族入侵之苦,不再承受手足相残之痛,令万千子民重归于王化。

反观桓公之后的盟主,不过尽是一些军阀,完全没有匡世救民的志向,只是希望通过兼并战争扩大自己的地盘,攫取更多的利益。

弭兵之会无非是他们逐利恶斗的一个短暂间歇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和平,相反是走向更大规模兼并战争的一次力量蓄积。直至秦末,汉高祖刘邦方才再次打出救民于水火的旗帜,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可见汉诛秦灭楚,并非仅靠贤臣名将的谋略,而更依仗的是天下老姓重获和平的决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弹历史:“弭兵之会”对春秋后期列国间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