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在北京遇到一切

清明节最后一个阴天,我和多米约在了五道营见面。我们没有间断的聊了三个半小时,通过这些语言,我仿佛参与了这一小部分人生。

他一直说自己是「普通青年」,带着些紧张和亢奋,与我交换他的「普通人生」。大学毕业后辗转了三个城市,聊起工作,他对前东家(某大型房地产民企)吐槽连连。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地方,人事复杂导致沟通效率极低,这会倒逼你的工作时间,让你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将效率提到最高。同时这也是领导大过天的地方,同事们会花大量心思揣测上级的喜好,比如有的领导喜欢PPT有超链接,有的喜欢表格,如果弄错了格式你就等着挨骂吧。」

大型传统民企一直盛名在外,真正老实求稳的人反倒是进了清水衙门混日子,而那些深谙走国商场官场套路的人才能在这些传统民企混得下去,比如我认识的HW的人,就笑称自己公司是在「养蛊」,位高权重的都是「蛊王」。

多米自觉不适合这里,他希望去人际关系较简单的公司。他也说明不是批判长袖善舞的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认为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很重要。形成这种认知的原因与他大学参加过的一些公益活动有关。

「公益圈也分三六九等,比如企业或明星作秀似的捐赠在圈内人士看来就是末流。但对我三观造成冲击的,还是某些地方机构的做法,他们其实不鼓励民间团体做公益,因为你不可控,你的做法仿佛在打某些机构的脸,让老百姓觉得他们不作为。所以组织很多负责人经常被请去喝茶。」

「某个图书角的办公室,都前前后后搬了三次家。有会员把自己闲置的店面拿出来给大家办公,结果JC三天两头上门找麻烦,还认为你们是搞传销的,对房东施压让他收回店铺。最后还是好心人把自己住的房子拿出来,虽然一开始也有邻居举报,但通过一些图书角的活动让左邻右里慢慢放下戒心,也会放心让自己小孩过来玩,图书角才算安定下来。所以就算你是在做善事,别人也没有义务去主动理解你,需要大家坚持去解释自己,宣传自己,像拿一把锤子去敲击墙壁,慢慢总会松动。」

多米聊起公益来滔滔不绝,这些事情让他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我曾经去郊区参加过一个建设农村的活动。亲眼看见专家们领着勉强维持生计的薪水去条件艰苦的农村踏实搞研究,还是非常震撼的,人除了朝九晚五上班挣钱真的还有另一种活法。」

我问他来了北京会继续参加公益活动吗,多米坦言会在工作之余参加,毕竟现阶段养活自己是头等大事。现在他所从事的策划工作和公益行业也相去甚远,和他本科专业也不搭边。

「做这行也是误打误撞。没有具体原因。」

很多事情多米说不上来原因,也许一开始有目的,但结果也和目的大不相同了。

「我的过去很普通,真正有趣的是未来。」

看得出多米对他刚刚开始的北京生活非常期待,在这座金色城市里,你每一天遇到的未知事件,因为有趣的你而变得有趣。

_

#有趣人类#第一期比我想象中顺利,如果你在北京,想和陌生的我分享一段生活,欢迎给微博@有趣人类  发私信。我们去喝杯咖啡,我想听你讲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想在北京遇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