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出自杜工部的《登高》,全诗如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怀。


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_第1张图片

唐朝肃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应下管理公家屯田。其实自从去年来这以后,他们一家生活的还行,老杜还雇佣了几个工人帮忙打理。由于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他身体的病症每况愈下。回想大半生仕途和襟抱都不如意,思想也愈发沉重起来。

这年秋天的重阳节,杜甫登上了比邻长江的白帝城边的最高台,举目四望,独自感慨,作下了这首被明朝诗评家胡应麟称作“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诗。胡应麟在他的《诗薮》非常推崇杜甫这首《登高》: 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_第2张图片

这首诗的前两联涵盖了三峡附近天地间颇具特色的八种景象: 疾风,远天,鸣猿,白沙,清渚,飞鸟,落叶,长江。首联里六个景物是按照由高远到低近,依序组成的立体画面,这组画面动态感极强,繁而不乱,悲而不滞。六个意象虽然在眼前是一瞥一闻瞬间带过,却是在一瞥间恋环宇之辽阔,欲驰骋其间已不能;在一闻间恋生命之垂暮,哀时日不我待。这开头一联因此也是响当当的佳句,且不说上下联对,句内自对,只就诗人生活在夔州时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季节景象来说,已经造成深深的悲凉意境,令人戚戚不已。

接下来颔联紧承首联,把目光聚焦到面前视野内的落叶和长江上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景比较繁,是从细致处着眼;而这一联景比较简,则从宏大处落笔。

落木,就是落叶。曾经有诗友问为什么用“落木”二字而不是“落叶”。这个问题很重要。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诗忌俗字。也就是说,诗歌有诗歌的传承语言,当然也会因时创新。像王勃在五绝《山中》写道: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诗意境虽佳,意象却单纯,境界不够沉厚,结句中的“黄叶飞”,气度虚浮了一些。与杜工部在《登高》里的“落木萧萧下”相比,杜诗显得要沉重,这是用“木”和“叶”的意境区别之一。

杜诗里的“落木”二字,继承了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中的词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化用在极繁杂的外界意象和内心思想间,让诗意加上一层凄凉,痛楚感。“落木”也照应了首联中的“风急”,惟有急风更可能造成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大风一吹,叶子终究是从树干摇摆坠落的。这也是诗人的无边苦痛如落叶萧萧而下: 沉疴衰体,无家漂泊,有才无处使,有心无人识,志憋屈,生维艰,林林总总。

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从西到东缓缓移动目光,但见秋水汤汤,浩渺无尽。与人生短短百年对比之下,长江亘古流无尽,人走世间却只是弹指一瞬!何其短暂!假如再不能轰轰烈烈的有所作为,更显得庸碌不堪。因此杜工部眼见长江滚滚而去,是有着无限感慨的,所谓睹物思情。

作为颔联的对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气宏阔,激流不息,动人心魄。如果说前几句诗意极令人沉郁窒息的话,读到这一句则气势如沸腾的长江畅达直下,从而便于《登高》的最后两联淋漓尽致地抒发胸臆。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滚滚而来的更有诗人那壮烈悲恸的情怀。这一句属老杜独创,人谓之“古今独步”,“语中化境”,实在是不为过。

另外,这一联属对工整,中规中矩。《登高》是七律里仄起入韵的格式,它的格式如下: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以仄起入韵的七言律诗格式来检查《登高》,我们发现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皆合辙。我们再说老杜在颔联里用字的实际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们可以看出老杜所选的声律字是多么严谨,而又在所选字的含义上是精炼达意的。所以这一联堪称七言对联的典范。

因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一句,非一生愁苦的杜子美不能独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