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路江涌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田涛,他是华为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同时兼任浙江大学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的联席所长。另一位作者是吴春波,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同时也长期担任华为公司的管理顾问。这两位作者兼具华为内部人和外部人的视角。以内部人的身份,两位作者长期担任华为公司的管理顾问,参与了《华为基本法》制定等重大管理变革。

关于本书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由田涛和吴春波两位华为资深观察者花了10年时间收集华为内外部资料,经过6年时间创作,终于成书,引发了一场关于华为的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引发这场大讨论,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写的内容全面、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华为的神秘面纱。

第一版出版后,作者和华为高层做了进一步沟通,并获得一项“特权”,可以与华为中高层管理者就本书的主题深入讨论。于是作者又花了1年零7个月的时间,访谈了包括绝大多数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在内的100多位华为人,整理出了近300万字的记录稿。

在这些新的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对本书的第一版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在原版基础上,2015年的新版增删内容达三分之二以上。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这本书是他读过的最全面系统的华为论著。这本书表面上讨论的是华为,实际上,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经历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企业能否避免迅速衰落的命运。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哲学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为的经营战略集中表现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开放创新的业务模式,秉承合作竞争的市场观念”。华为的管理哲学本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灰度、开放、妥协”的中庸思想和“自我批判、能量耗散”的变革理念。作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华为能否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能否通过自我批判,持续进行变革,将决定着华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行业巨头。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路江涌解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华为关于“人”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what、how和why三个层面理解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

先看why,也就是,华为为什么要以客户为中心。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任正非非常认同德鲁克的观点,他说,“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企业要有利润,但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华为的生存本身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员工是要给工资的,股东是要给回报的,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

再看how,也就是华为如何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有几个词汇和以客户为中心密切相关。一个是“铁三角”,另一个是“呼唤炮火”。

再看what,也就是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表现在哪里。这里只说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率领机构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任正非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接待。罗奇非常失望,任正非则回应称“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

客户是华为外部的人,员工是华为内部的人。说完以客户为中心,再说说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没有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而是把员工分为三类:普通劳动者、奋斗者和有成效的奋斗者。华为很清楚,只有给那些有能力的奋斗者以最大的激励,企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了让员工成为奋斗者,华为曾发生过“集体辞职”事件。时光到了2017年,“集体辞职”事件已经过了10年。为了让员工保持奋斗者的本色,华为再次强调奋斗精神。

华为认为只有把客户作为中心,把奋斗者作为根本,企业才会有业务,才会有市场。

二、华为关于“事”的价值观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筹集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2016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5200亿元。在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创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华为取得这些进步,靠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式创新。它不是关起门来做自我循环创新,而是引进全世界的最先进成果来进行创新。

华为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表现在管理创新方面。确定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原则。先僵化,说的是在学习西方管理体系的时候,华为做到了“削足适履”。后优化,说的是在学习西方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再固化,说的是优化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标准化,形成下一步持续改进的基础。

说完华为在业务方面的开放式创新,我们再来看看华为在市场方面的竞争合作。华为高层受钱乘旦教授讲座启发,认为在业务拓展和国际化进程中,要从全局考虑,在赢得战役和战争之间取得平衡。任正非说:“要给双方都留些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现在常说的“友商”,也是华为在合作竞争中提出来的。

三、华为关于“中”的哲学思想

华为在经营和管理中走的是东西方文化双融之路和中庸之道。

从开放角度看,华为秉承的是“开放但不结盟”的原则。2005年,华为把与竞争对手合作提升到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然而,合作不等于结盟。30年来,坚持不和任何行业巨头建立统一战线或排他体系。

从妥协的角度看,华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手的感受,绝不把对手逼到墙角。任正非认为,“华为不是要灭掉谁家的灯塔,华为要竖起自己的灯塔,也要支持爱立信、诺基亚的灯塔永远不倒,华为不能独霸天下”。

如果说开放和妥协是华为在竞争和发展中学习到的理念的话,“灰度”几乎就是任正非原创的思想。作为华为的领导者,任正非十分了解人性。他认为,领导者要有胸怀和气度,领导的责任就是筑堤坝,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要理解“泥沙俱下,才叫河流”。灰度理论不是说要“没有原则,和稀泥”,而是在极端情况之间取得平衡。这和中庸思想的“执两用中”高度一致。

四、华为关于“变”的哲学思想

华为对自我批判的重视,来自于高管层对企业经营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关系的理解。

为了把华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熵”给耗散掉,华为一直在内部提倡自我批判的精神。2008年,任正非在《从泥坑里爬出来的人就是圣人》一文中指出,华为20多年的经验证明,自我批判对公司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在华为,“自我批判”经常被强调,而“变革”就不那么经常被提起了。华为高层认为,自我批判的成本低,而变革的成本高。自我批判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渐进式改进工具,而变革带来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往往都很大。

金句

1. 华为管理有四个关键字:“人、事、中、变”。

2. 关于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3. 关于事,华为“坚持开放创新的业务模式,秉承合作竞争的市场观念”。

4. 关于中,华为采用“灰度、开放、妥协”的中庸思想。

5. 关于变,华为坚持“自我批判、能量耗散”的变革理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路江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