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们真的理解医生吗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们真的理解医生吗_第1张图片

      最近,身边有几个朋友在刷《人间世》,不是言情剧,不是玄幻剧,而是一部医疗记录片。我也刷了几集,还没有看完,但是还是想对制作这样一部客观、冷静的电视制作者们致以敬意。了解后才知道,8个摄制组,近两年的筹备和拍摄,90个TB的素材(1TB=1024个G),编导们蹲守在医院,才呈现了这样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也赢得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医闹的喧嚣,以及医患关系的剑拔弩张,但却忽视了医生对于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救命”

“这些为救命做出的努力,因为失败,就成了没有意义的徒劳吗?”

      《救命》是纪录片的第一集,我认为也是给医生的一个最好定位。有一次看到关于医闹的新闻,旁边有个医生朋友就说“其实真正在医院里,做手术了,可能出于利益关系,你的敌人希望你死,你的朋友希望你死,甚至你的家人希望你死,但是医生绝对是那个希望你活的人。”在第一集里面5个病人就有3个手术失败,有个病人心脏停博,需要几个医生轮流给病人按压胸口,另一边医生在按心脏的间隙进行手术,用记录片里的话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救命”,但是人还是没有抢救过来,那个做心脏复苏的医生满头的汗,在主任宣布死亡后才不甘心的放手,站在床边看了几秒,最后走开了。同样是吃海鲜中毒的邹磊,医生想办法博取了一个机会,但是手术中的突发应激溃疡,让这个24岁的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车在前医生48小时没有合眼,邹磊是他付出心血最多的,“我们多想年轻的生命延续下去,可是。。。”2015年的中秋节,失去儿子的邹磊父母给车医生发了短信“临床上有各种风险存在,现实也很残酷,现在他已入土为安,我们会逐步调整过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祝愿您和全体ICU工作人员工作顺利,中秋快乐”。虽然我们为医疗买单,但是在对饭店服务员都能说声谢谢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对救助我们生命的人给予更多的尊重,努力并不因结果而成为徒劳,这些为救命做出的努力也许的普通人看来只是让我们以后不再有愧疚的理由,而对于医生,那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片中有名护士长说到自己的儿子,说她经常不回家,他以后长大了一定不要做医生,过了一段时间,儿子想法又变了,说还是要做医生,这样他就能帮妈妈多做点事,她就能有时间回家了。医生的忙碌可能在某些人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他们有红包,有医药代表的回扣。可是都是如此么,不尽然吧。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医药的管理系统,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成熟理性的医患关系。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加之医患关系紧张,可知有多少医生已经萌生了退意。片中说 “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这份热情是什么,是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在第一集里,他先接诊了27岁的王斌,马凡综合征患者,一种先天性疾病,患者的主动脉随时会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患者大多活不过30岁。要救他,就得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这样做等于“半个人要剖开”,属于特大手术。赵强接下了这台手术。可惜,术后第二天,王斌出现急性肾衰竭,没挺过来。不久,瑞金医院又来了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刘靖。刚经历一次失败的赵强没拒绝这家人,他说也许他是他们仅有的希望了。

“偶尔会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话也许是对医生的最好注解,我们常常抱着对生的巨大渴望,希望眼前的医生可以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眼神。但是医疗总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我们从鬼神论、医疗水平低下到现在的可以和死神抢时间,可以说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水平到底能到达怎样的高度,尽头是什么,前面还有什么高科技的治疗方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有时说”无力回天“,因为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于”无力回天“的医生们我们是否应该感谢他们那么真诚的努力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们真的理解医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