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匠人·匠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些时候,慢热的我,拾起了去年年初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一口气没有停歇的看完。

去过故宫游玩,到过国家博物馆看展览,以前看文物多是惊叹古人精妙的技艺,展品的华丽秀美,从未想到一个展品的背后,还可能有着一群宫廷修复师的妙手回春。

喜欢这样的纪录片,没有宏大的故宫视角,没有枯燥的照本宣科的历史讲述,从一群跟我们看起来无异的“朝8晚5”的上班族切入,亲切。

但镜头里的人,都有他们独特的魅力。

一百多年前还是溥仪骑着自行车在太和殿门前广场空无一人的场景,镜头下的纪东歌如是也。

钟表修复师王津,十六岁就加入修复组工作,连他自己都未意识到,淡然平和的笑容俘获了大票粉丝;木工修复组的屈峰,看着工人们把修复好的菩放在板车上运走,一句“连菩萨你们也敢捆”逗人捧腹。

师徒传承也渗透在他们的日常,一代传一代,手把手亲身示范,就像他们说道,都传到第三代第四代了,一生能够修复一到两个顶级的文物就很了不起了,未竟的事业需要被继续。

这群自称平凡的人,却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师。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云淡风轻,身在世俗却行在世外。假如没有这部纪录片,也不容易被外人所了解他们工作的点滴,不了解国家珍宝是在他们手里焕发容颜。

但即使大多数人不懂他们,也并不会影响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择一事终一生。

匠人精神,应运而生。

这让我想起,今年感动中国的江西乡村教师支月英,从19岁到55岁,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一生韶华,化作山里平凡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谓匠人?怕是那作为工匠的日复一日坚守,怕是孜孜不倦的十年一剑的技艺磨炼,怕是那三十年奉一生的事业。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变化无穷,职业的局限造就不了每个人都如故宫文物修复师一样的匠人。

但,它背后的匠心,值得借鉴和实践。

大学力学李老师,那是我心中的男神,教书几十年,把力学讲的引经据典,把西方历史事件中力学原理娓娓道来,将力学晦涩公式由繁入简的步步推导,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全然把力学讲活了。我想李老师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如若没有那份探索和日复一日的专研,没有那份思考如何将枯燥的教学生动化,缺一不可。

年轻的我们总想做着最光鲜的工作,总以为唯有这一条路才能通向所谓的成功。

但却不知,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背后的深意。总以为平庸的工作做不出大的成果,总觉得你值得做更厉害的工作才能配得上你的能力。

但世上没有平庸的工作,只有平庸的自己。喜欢李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坚持思考,就不平凡了。

以上,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