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缩水20亿 危机公关应该这么做

当马蜂窝还是蚂蜂窝的时候

也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马蜂窝缩水20亿 危机公关应该这么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06年,对于马蜂窝来说,是一个意外怀孕的日子。

这一年,当时还供职于新浪的陈罡和供职于搜狐的吕刚,因为旅游爱好者这一共同标签,走到了一起,他们利用业务时间做了件自己喜欢的事。

一只蚂蚁、一只蜜蜂,结合为"蚂蜂窝",倡导旅行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以游记的形式,分享旅行路书、攻略、经历等。所以,今天人们习惯谈到的“马蜂窝”,其真名应该叫“蚂蜂窝”。

直到2010年,“蚂蜂窝”开启了公司化运作。近10年时间,它成长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旅行出游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蚂蜂窝已积累1.3亿用户,其中80%的用户来自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1亿,点评数量达1600万条,蚂蜂窝的用户主要通过口碑获得。(本段来自百度百科)

曾经有那么一个闪念。如果蚂蜂窝依然是蚂蜂窝,能不能降低这次数据造假事件的发生概率?

怎么理解我这一无厘头的想法呢?

当蚂蜂窝还是蚂蜂窝的时候,创业时那份小小的、昆虫的心,依然存在,它或许会拽住他们,当他们快要被金钱俘虏的时候,想想当初的创业初心,告诉自己,造假的数据是资本需要的,真是的用户点评是内心需要的。或许,有那个“虫”旁,蚂蜂窝还能再在我们这些旅行爱好者的心中,再存活得真实久远一点。

可是,如今,千万量级的数据造假被曝光。人们看热闹不嫌事大,还要火上浇油说,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仿佛闻到了行业崩溃的血腥味道。

蚂蜂窝的生死48小时

估值175亿将缩水多少?20亿!


马蜂窝缩水20亿 危机公关应该这么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数据造假事件从发酵到爆发,仅仅只有24小时。10月20日,自媒体“小声比比”发布《独家|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刷屏。文章根据一个三人数据团队“乎睿数据”给出的分析报告,列出了马蜂窝在用户评论、游记等数据上存在抄袭问题。

之后,“小声比比”又发布了《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3天3篇文,就这样将蚂蜂窝捧上了热搜、排行榜热词……虽然此刻的蚂蜂窝,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


马蜂窝缩水20亿 危机公关应该这么做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在自媒体圈“小声比比”这样的号,很容易受人鄙视。他们号称“网络暴力发源地”,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奇葩说》辩论的键盘侠,有什么区别,一群躲在键盘和屏幕背后,小声比比地怯懦的网络黑暗份子。

通常,他们也会用毁谤、造谣、断章取义甚至是逮人咬人的方式,攻击你或者他。反正始料不及。你不用想,这次为什么是我?或许是长得帅,又或许是发展得好,还有一种极大的可能,或许没有理由!

可是这次,“小声比比”赢了。他们用的是数据说话,腰杆足够硬,回应的声响都大了三分。

回过头来看矗立在寒潮中的蚂蜂窝。24时,蚂蜂窝作为一家科技支撑力尚存的网络公司,回应不算慢了。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几个动作——删帖、声明、起诉!

可是,蚂蜂窝依然没有挽回形象。更有好事者,还将蚂蜂窝CEO陈罡在2014年4月发的一条长微博《我也谈谈酒店的“正面评价”》也刨了出来,内容大概是点名指责去哪儿网花钱雇人撰写正面评论,500块钱一条……

也就是说,蚂蜂窝不仅垮了,伴随它垮掉的还有陈罡的人设。什么人设?靠谱、有爱啊!

因为数据造假,蚂蜂窝在24小时就沦为舆论场的负面主角。更可怕的还不是芸芸众生的唾沫,更可怕的是蚂蜂窝作为一家以数据估值的企业,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有效价值造假,对蚂蜂窝可谓致命的一击。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若抄袭、造假的质疑被坐实,马蜂窝一直以来强调的用户PGC神话将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将降到20多亿元,不再是独角兽。

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

蚂蜂窝的公关团队不是好辩手

整个事件梳理下来,蚂蜂窝交出的舆情应对答卷只能算勉强及格。目前,比较常规的舆情处置模式基本都是:声明、起诉、狡辩……然后将一切交给时间,过程中避免发生次生舆情。利用公众关注时间、记忆时间有限,净化负面。

然鹅,这些,蚂蜂窝的团队都做到了。可是,效果依然不算理想。细究原因,如下:一是蚂蜂窝受到的攻击是技术层面,公众的不了解加大了猜测误读的空间;二是蚂蜂窝做出的声明,数据堆砌,共情不足,不利于肃清误解。

我想,蚂蜂窝的公关团队,都不是好辩手。辩手擅长什么?偷换概念!

在这一事件中,蚂蜂窝有很多值得偷换的概念,可是他们都没有及时抓住。却非要在公众本来就模糊的领域,试图讲明白道理。反而在公众心中做实了——掩盖事实(删帖)--狡辩(发表声明)--拒不认错还要倒打一耙(起诉)的完整逻辑。

其实,仗应该这样打;马蜂窝的团队请看看奇葩说

首先,要肯定的是,从流程操作来说,蚂蜂窝做的工作,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在中间缺少了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步:寻找漏洞、组织回击

针对对方的指责,表明立场,并且抓住漏洞给予有力回应。

此次发现马蜂窝点评数据造假的是乎睿数据团队。他们称:马蜂窝平台上2100万条点评数据中,有7454个抄袭账号,这些抄袭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马蜂窝平台全部点评数量的85%。

乎睿数据还给出了如下证据:

1,部分账号的点评内容中,时间地点自相矛盾。

2,语句不通,疑似直接调用翻译结果,并在内容中出现”简明英汉词典“字样。

3,抓取到有特殊标记的反爬取内容。(反爬取内容:搜索引擎会自行分析某些内容是虚假的,因而会拒绝爬取。)

发布声明就要基于这些关键点的基础上,一一击破。

漏洞:

1、抄袭、搬运其他平台的点评,就是虚假的吗?用户在其他平台上的点评也可能是真实有效的,具有参考价值,而非无效价值(将矛盾的从自己身上引向行业,从而扩大发声面,稀释负面舆论)

2、为爬取数据寻找行业、专家支撑并不难(网络安全从业者司马子羽:爬取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是人尽皆知的潜规则,也是互联网平台惯用的方法。)

3、既然是互联网惯用方法,为何单单CUE蚂蜂窝?背后的故事可以八一下……甚至可以以学术交流的态度,坦诚请求对方,对各平台进行一次大检查。看谁认怂

第二步:发表声明(内容至关重要)

概念的偷换要基于科学的前提。蚂蜂窝的声明中偷换了一则概念,即数据的占比。他们是这样说的:蚂蜂窝的UGC内容数据中,点评占比仅为2.91%。可是,人家指责的是你的评论占比数据作假的比例高达85%啊?这个概念偷换得就不够漂亮。

在这里,刺眼的字眼是“作假”,于是,也只能从“作假”这个词上寻找突破口。

之后,蚂蜂窝在做了一堆公众也不太看得懂的数据声明后,紧跟着谈起了情怀。你确定前面的那番说辞打动了观众?如果不确定,这个时候急着谈情怀,就像是跳梁小丑。极不可取!

第三步:向对手学习 有组织有计划地回应

是的,我们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蚂蜂窝的!

同样,是的,我们承认我们是有组织保护蚂蜂窝的!

舆情应对的妙就在于,往往对方先出招。往往高手过招,有个惯例:谁先出招就输了!对方走第一步棋,基本就能摸到后面的二三四,这是一个舆情应对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看看事件,对方丢出作假事件的话头,蚂蜂窝立即删了假贴并发表声明;对方立即抓住蚂蜂窝删帖的话头再次抨击,蚂蜂窝起诉了对方;对方以此为由头,再次敲击了一重拳……

蚂蜂窝输就输在了内容组织上。在危机公关中,组织和计划要分两头抓:一是内部梳理;二是公众回应。

蚂蜂窝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关系用户痛点的业务梳理抓好,并且越做越好,让市场为你撑腰,用户离不开你,又有什么办法呢?其次,内部拟定此次事件处置的程序和内容,并且在做出动作前先发布信息,占领舆论主阵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删帖,这是很LOW的行为。但是可以用正面舆论稀释负面。

第四步、学会冷处理

舆情应对,难就难在对度的把握。不能不说,也不能说多。一般而言,公众对一起事件的关注度通常在5——10天,随着信息的密集度,关注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密集应对很关键,然而在经过舆情监测后,及时判断并迅速冷处理,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蜂窝缩水20亿 危机公关应该这么做)